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6页 |
1.1 疼痛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7页 |
1.1.1 痛觉调节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1.2 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动物模型 | 第14-16页 |
1.1.3 中枢镇痛药的作用靶点 | 第16-17页 |
1.2 蛇毒镇痛多肽 | 第17-19页 |
1.2.1 蛇毒组成成分 | 第17页 |
1.2.2 蛇毒神经毒素 | 第17-19页 |
1.3 神经毒素的镇痛机制 | 第19-22页 |
1.3.1 神经毒素的作用特点 | 第19-20页 |
1.3.2 腺苷受体与疼痛调节 | 第20页 |
1.3.3 疼痛相关通路 | 第20-21页 |
1.3.4 蛇毒镇痛与腺苷受体和MAPK ERK1/2 信号通路假设 | 第21-22页 |
1.4 血脑屏障与刺激响应药物传递系统 | 第22-24页 |
1.4.1 血脑屏障 | 第22-23页 |
1.4.2 刺激响应药物传递系统 | 第23页 |
1.4.3 光响应药物传递系统 | 第23-24页 |
1.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5.1 研究意义 | 第24页 |
1.5.2 创新性 | 第24页 |
1.5.3 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中华眼镜蛇毒神经毒素的分离纯化 | 第26-36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2.1 药品 | 第26页 |
2.2.2 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3 实验步骤 | 第27-29页 |
2.3.1 阳离子交换柱层析 | 第27-28页 |
2.3.2 Sephadex G-50凝胶过滤层析和脱盐 | 第28页 |
2.3.3 HPLC监控收集蛋白峰 | 第28页 |
2.3.4 SDS-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监控目标产物 | 第28页 |
2.3.5 产物鉴定试验 | 第28-29页 |
2.3.6 产率测定 | 第29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5页 |
2.4.1 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及HPLC跟踪监测 | 第29-31页 |
2.4.2 SDS-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分子量测定 | 第31-33页 |
2.4.3 Sephadex G-50分离、脱盐及HPLC法跟踪目标产物 | 第33-34页 |
2.4.4 产物鉴定 | 第34页 |
2.4.5 产率 | 第34-3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与腺苷受体及其上下游信号的调节作用机制 | 第36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36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36-38页 |
3.2.1 实验动物 | 第36页 |
3.2.2 药品与试剂 | 第36-37页 |
3.2.3 仪器 | 第37-38页 |
3.3 实验步骤 | 第38-41页 |
3.3.1 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 | 第38页 |
3.3.2 脊髓损伤模型小鼠恢复情况的行为学评价方法 | 第38页 |
3.3.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式 | 第38-39页 |
3.3.4 组织样品的制备 | 第39页 |
3.3.5 BCA法测定蛋白含量 | 第39页 |
3.3.6 ROS的测定 | 第39-40页 |
3.3.7 ATP的测定 | 第40页 |
3.3.8 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 ERK1/2 磷酸化水平 | 第40-41页 |
3.4 数据统计方法 | 第41页 |
3.5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4页 |
3.5.1 脊髓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价 | 第41页 |
3.5.2 ROS、ATP含量变化及MAPK ERK1/2 磷酸化 | 第41-44页 |
3.6 镇痛机理探讨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光响应PLGA和PEG-PLGA纳米微囊的制备及表征 | 第45-58页 |
4.1 引言 | 第45页 |
4.2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45-46页 |
4.2.1 药品 | 第45-46页 |
4.2.2 仪器 | 第46页 |
4.3 脱镁叶绿酸性能测定 | 第46页 |
4.4 复乳法制备光响应PLGA和PEG-PLGA纳米微囊 | 第46-48页 |
4.4.1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46-47页 |
4.4.2 制备过程 | 第47页 |
4.4.3 单因素考察 | 第47-48页 |
4.5 光响应PLGA和PEG-PLGA纳米微囊的表征 | 第48页 |
4.5.1 粒径与电位测定 | 第48页 |
4.5.2 荧光显微镜测定形貌 | 第48页 |
4.5.3 差示量热扫描 | 第48页 |
4.5.4 体外释放 | 第48页 |
4.6 光响应神经毒素PLGA和PEG-PLGA纳米微囊 | 第48页 |
4.7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6页 |
4.7.1 脱镁叶绿酸的性能 | 第48-50页 |
4.7.2 单因素考察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7.3 荧光显微镜测定形貌 | 第53-54页 |
4.7.4 差示量热扫描 | 第54-55页 |
4.7.5 体外释放 | 第55-56页 |
4.8 光响应蛇神经毒素PLGA和PEG-PLGA纳米微囊 | 第56-57页 |
4.9 光响应PLGA和PEG-PLGA纳米微囊的光促释放机理 | 第57页 |
4.10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光响应蛇神经毒素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| 第58-70页 |
5.1 引言 | 第58页 |
5.2 实验准备 | 第58-59页 |
5.2.1 实验动物 | 第58页 |
5.2.2 药品 | 第58页 |
5.2.3 仪器 | 第58-59页 |
5.3 光响应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| 第59-60页 |
5.3.1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59页 |
5.3.2 制备过程 | 第59-60页 |
5.4 表征方法 | 第60页 |
5.4.1 粒径与电位测定 | 第60页 |
5.4.2 差示量热扫描 | 第60页 |
5.5 光响应蛇神经毒素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| 第60-61页 |
5.5.1 体外释放研究方法 | 第60页 |
5.5.2 小鼠热板法镇痛实验 | 第60-61页 |
5.6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5页 |
5.6.1 包封率测定方法 | 第61-63页 |
5.6.2 因素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6.3 差示量热扫描 | 第64-65页 |
5.7 光响应蛇神经多肽脂质体的表征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7.1 包封率、粒径及电位 | 第65-66页 |
5.7.2 体外释放曲线 | 第66页 |
5.7.3 热板法镇痛效果 | 第66-68页 |
5.8 光响应脂质体的光促药物释放的机理 | 第68-69页 |
5.9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总结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附件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