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页 |
| 绪论 | 第7-12页 |
| (一)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选题背景 | 第7页 |
| 2.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| (二)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8-10页 |
| 1.国外研究综述 | 第8-9页 |
| 2.国内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| 3.本人对研究综述的评价 | 第10页 |
| (三)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(四)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一、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2-20页 |
| (一)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6页 |
| 1.群体性突发事件 | 第12-14页 |
| 2.地方政府公信力 | 第14-16页 |
| (二)群体性突发事件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联系 | 第16-17页 |
| 1.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影响其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 | 第16页 |
| 2.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又反过来影响其公信力的建设 | 第16-17页 |
| (三)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| 1.善治理论 | 第17页 |
| 2.服务型政府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3.社会冲突理论 | 第18页 |
| 4.合法性理论 | 第18页 |
| 5.危机管理理论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、原因和影响分析 | 第20-26页 |
| (一)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| 第20-22页 |
| 1.社会泄愤事件 | 第20页 |
| 2.社会维权事件 | 第20-21页 |
| 3.社会骚乱事件 | 第21页 |
| 4.社会矛盾纠纷事件 | 第21-22页 |
| (二)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| 第22-24页 |
| 1.改革过程中社会利益冲突 | 第22页 |
| 2.群众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 | 第22页 |
| 3.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到位 | 第22-23页 |
| 4.社会成员法制意识的缺乏 | 第23页 |
| 5.有的地方政府职能缺位、越位、错位 | 第23-24页 |
| (三)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| 1.影响经济秩序 | 第24页 |
| 2.危害社会稳定 | 第24页 |
| 3.损害政府形象 | 第24页 |
| 4.造成巨大损失 | 第24-25页 |
| 5.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| 第25-26页 |
| 三、群体性突发事件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5页 |
| (一)群体性突发事件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| 第26-28页 |
| 1.地方政府行政行为失范 | 第26页 |
| 2.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 | 第26-27页 |
| 3.地方政府信息失真 | 第27页 |
| 4.社会舆论质疑不断 | 第27页 |
| 5.公共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| 第27页 |
| 6.地方官员权力寻租,腐败现象严重 | 第27-28页 |
| 7.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 | 第28页 |
| (二)群体性突发事件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| 第28-35页 |
| 1.地方政府自身因素 | 第28-31页 |
| 2.公众自身因素 | 第31-32页 |
| 3.社会时代因素 | 第32-33页 |
| 4.历史文化因素 | 第33-35页 |
| 四、在群体性突发事件视域下建设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具体途径 | 第35-43页 |
| (一)建设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| 第35-36页 |
| 1.地方政府的合法性要以其公信力为存在基础 | 第35页 |
| 2.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来助推 | 第35页 |
| 3.社会信用体系需要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来建设和完善 | 第35-36页 |
| 4.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政府公信力来提升 | 第36页 |
| 5.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影响民主政治的建设 | 第36页 |
| (二)群体性突发事件视域下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路径 | 第36-43页 |
| 1.建设法治型政府 | 第36-38页 |
| 2.建设参与型政府 | 第38-39页 |
| 3.建设诚信型政府 | 第39页 |
| 4.建设阳光型政府 | 第39-40页 |
| 5.建设服务型政府 | 第40-41页 |
| 6.建设廉洁型政府 | 第41-42页 |
| 7.地方政府应妥善应对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| 第42-43页 |
| 结论 | 第43-44页 |
| 注释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清单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