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复合材料论文--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

纳米粒子和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1.3 纳米粒子水泥基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内容第15-17页
2 纳米粒子和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7-24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泥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粉煤灰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PVA纤维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石英砂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纳米SiO_2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纳米CaCO_3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减水剂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自来水第19页
    2.2 纳米粒子和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试验配合比设计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配合比设计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内容第21页
    2.3 试件制备第21-22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2-24页
3 纳米粒子和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工作性能第24-29页
    3.1 工作性能测定第24-26页
    3.2 PVA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3.3 纳米粒子对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工作性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3.4 本章总结第28-29页
4 纳米粒子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冻融性能第29-3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29页
    4.2 试验概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验原材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验配合比第30页
    4.3 试验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4.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VA纤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冻性能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纳米SiO_2对PVA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冻性能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PVA纤维对纳米SiO_2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冻性能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纳米粒子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冻性能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5 纳米粒子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第37-45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5.2 试验概况第37-38页
    5.3 试验结果计算与评定第38-39页
    5.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PVA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纳米SiO_2对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PVA纤维对掺纳米粒子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纳米粒子种类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第42-44页
    5.5 结论第44-45页
6 纳米粒子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碳化性能第45-52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45页
    6.2 试验概况第45-46页
    6.3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PVA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纳米SiO_2掺量对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PVA纤维掺量对纳米SiO_2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纳米粒子种类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7 纳米粒子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渗性能第52-60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52页
    7.2 试验概况第52-53页
    7.3 试验结果计算及处理第53-54页
    7.4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PVA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渗性能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纳米SiO_2对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渗性能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PVA纤维对纳米SiO_2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渗性能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7.4.4 纳米粒子种类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渗性能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58-60页
8 结论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8.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60-61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7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7-68页
致谢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马克思现实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
下一篇:我国转型期道德失范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