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1.1 补体系统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1.1 补体系统成分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1.2 补体系统的激活 | 第12-14页 |
1.1.3 补体激活的生物学效应 | 第14-15页 |
1.2 补体C3d及其受体CR2的分子特征和功能 | 第15-18页 |
1.2.1 分子特征 | 第16-18页 |
1.2.2 C3d、CR2结合的功能 | 第18页 |
1.3 鸭疫里默氏菌致病机制 | 第18-21页 |
1.3.1 侵袭力 | 第19-20页 |
1.3.2 毒素 | 第20-21页 |
1.4 病原感染对补体系统的影响 | 第21-25页 |
第2章 引言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鸭补系统的发育性变化及RA感染的影响 | 第27-59页 |
3.1 材料 | 第27-28页 |
3.1.1 菌种 | 第27页 |
3.1.2 试验动物 | 第27页 |
3.1.3 主要试剂及耗材 | 第27页 |
3.1.4 主要仪器 | 第27-28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28-39页 |
3.2.1 雏鸭感染模型的建立 | 第28-29页 |
3.2.3 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 | 第29-31页 |
3.2.4 鸭C3d、CR2基因片段的克隆 | 第31-36页 |
3.2.5 荧光定量PCR | 第36-38页 |
3.2.6 C3d和sCR2蛋白含量测定 | 第38-39页 |
3.3 结果 | 第39-54页 |
3.3.1 鸭疫里默氏菌感染雏鸭 | 第39-41页 |
3.3.2 麻鸭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 | 第41-43页 |
3.3.3 麻鸭血清旁路途径溶血活性 | 第43-44页 |
3.3.4 麻鸭C3d、CR2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3.5 荧光定量PCR引物特异性 | 第45-46页 |
3.3.6 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 | 第46-48页 |
3.3.7 麻鸭C3d mRNA的表达 | 第48-49页 |
3.3.8 麻鸭CR2 mRNA的表达 | 第49-50页 |
3.3.9 血清中C3d蛋白含量 | 第50-52页 |
3.3.10 sCR2的蛋白含量 | 第52-54页 |
3.4 讨论 | 第54-59页 |
第4章 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附录Ⅰ:英文缩略词表 | 第67-69页 |
附录Ⅱ: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