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长上坡路段车辙病害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| 第12-14页 |
1.2.3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长上坡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| 第16-23页 |
2.1 长上坡沥青路面车辙分布特性 | 第16-19页 |
2.1.1 长上坡沥青路面车辙病害位置分布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2 长上坡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层位分布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2 长上坡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.1 长上坡沥青路面坡度、坡长 | 第19-20页 |
2.2.2 长大上坡路段行车速度 | 第20-21页 |
2.3 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.1 结构层密度与车辙 | 第21页 |
2.3.2 沥青含量的变化与车辙 | 第21-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长上坡沥青路面优化设计 | 第23-35页 |
3.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及强度形成机理 | 第23-25页 |
3.1.1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研究 | 第23-24页 |
3.1.2 沥青混合料高温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2 基于高温性能的沥青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 | 第25-28页 |
3.2.1 沥青混合料中最佳沥青含量确定 | 第25-26页 |
3.2.2 混合料设计方法计算实例 | 第26-28页 |
3.3 长上坡路面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改善优化设计 | 第28-34页 |
3.3.1 作为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抗车辙剂优选 | 第28-30页 |
3.3.2 抗车辙剂高温性能改善作用机理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基于抗车辙性能的长上坡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方案 | 第35-43页 |
4.1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1.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| 第35-36页 |
4.1.2 沥青稳定基层沥青路面 | 第36页 |
4.2 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面层结构优选 | 第36-40页 |
4.2.1 面层模量比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2.2 面层模量比对沥青稳定基层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4.2.3 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面层结构选择 | 第39-40页 |
4.3 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基层结构优选 | 第40-42页 |
4.3.1 不同基层形式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 | 第40页 |
4.3.2 基层形式对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4.3.3 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基层方案选择 | 第4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试验路研究 | 第43-64页 |
5.1 试验路概况 | 第43页 |
5.2 试验路优化设计方案 | 第43-58页 |
5.2.1 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 | 第44-57页 |
5.2.2 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| 第57-58页 |
5.3 长上纵坡路段沥青路面施工控制 | 第58-59页 |
5.4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| 第59-62页 |
5.4.1 试验路抗车辙性能检测 | 第59-61页 |
5.4.2 试验路段后期跟踪检测及各项对比 | 第61-62页 |
5.5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5.1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5.2 社会效益分析 | 第6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