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绪论 | 第13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22页 |
1.2.1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 | 第15-16页 |
1.2.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内涵 | 第16-18页 |
1.2.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| 第18-20页 |
1.2.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 | 第20-21页 |
1.2.5 研究评述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3.3 创新点 | 第2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2章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| 第24-33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24-28页 |
2.1.1 地方政府债务 | 第24-27页 |
2.1.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| 第27-28页 |
2.2 基本理论 | 第28-32页 |
2.2.1 财政分权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2.2 激励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30-31页 |
2.2.4 权力制约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2.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理论 | 第3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其风险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1.1 债务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| 第33-34页 |
3.1.2 债务分布不合理 | 第34-35页 |
3.1.3 债务举借相对规范 | 第35-37页 |
3.1.4 债务使用更为合理 | 第37页 |
3.1.5 债务偿还年限延长 | 第37-38页 |
3.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2.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 | 第38-39页 |
3.2.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危害 | 第39-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及案例分析 | 第42-61页 |
4.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2-47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| 第42页 |
4.1.2 指标选取原则 | 第42-43页 |
4.1.3 指标的选取 | 第43-47页 |
4.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模型基本框架 | 第47-52页 |
4.2.1 评价模型的目标 | 第47页 |
4.2.2 评价模型设计原则 | 第47-48页 |
4.2.3 评价模型的选择 | 第48页 |
4.2.4 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步骤 | 第48-50页 |
4.2.5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0-52页 |
4.3 案例分析 | 第52-59页 |
4.3.1 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情况 | 第52-53页 |
4.3.2 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| 第53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5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建议 | 第61-65页 |
5.1 控制债务规模 | 第61-62页 |
5.1.1 减小债务需求 | 第61页 |
5.1.2 合理分配债务额度 | 第61-62页 |
5.2 优化债务结构 | 第62-63页 |
5.2.1 妥善安排债务置换 | 第62页 |
5.2.2 加强债务管理 | 第62-63页 |
5.3 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| 第63页 |
5.3.1 合理分配债务投入 | 第63页 |
5.3.2 推广PPP模式 | 第63页 |
5.4 提高债务偿还能力 | 第63-64页 |
5.4.1 合理安排偿债期限 | 第63-64页 |
5.4.2 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| 第6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6章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65页 |
6.2 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