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2-40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缘起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学术脉络的梳理与讨论 | 第13-37页 |
一、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评述 | 第13-32页 |
二、问题与展望 | 第32-37页 |
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| 第37-40页 |
第一章 国家权力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| 第40-91页 |
第一节 县级以下政权的构建 | 第41-54页 |
一、行政区划变迁 | 第41-46页 |
二、区公所 | 第46-49页 |
三、乡、镇公所 | 第49-54页 |
第二节 县党部 | 第54-62页 |
一、吴县党部的发展概况 | 第54-60页 |
二、党部的工作及实效 | 第60-62页 |
第三节 农民协会 | 第62-73页 |
一、吴县农会的发展概况 | 第63-68页 |
二、农会的性质和组织功能 | 第68-71页 |
三、农会的工作实效及原因分析 | 第71-73页 |
第四节 乡村控制体系的建立 | 第73-88页 |
一、警察 | 第73-78页 |
二、保卫团 | 第78-83页 |
三、保甲制度 | 第83-8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8-91页 |
第二章 旱灾、农民抗租与租佃制度改革 | 第91-137页 |
第一节1934年江南大旱与农民暴动 | 第92-107页 |
一、1934年苏州大旱 | 第92-95页 |
二、农民抗租暴动 | 第95-104页 |
三、镇压与善后 | 第104-107页 |
第二节 1935—1936年农民抗租与租佃制度改革 | 第107-123页 |
一、1935—1936年苏州农民抗租风潮 | 第107-111页 |
二、渭泾塘惨案 | 第111-116页 |
三、租佃制度改革 | 第116-123页 |
第三节 国家权力渗透与农民抗租 | 第123-135页 |
一、扑朔迷离的真相 | 第123-125页 |
二、勘荒: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争执 | 第125-130页 |
三、催租: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 | 第130-1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5-137页 |
第三章 湖匪、地方防护与乡村治安 | 第137-175页 |
第一节 民国时期太湖湖匪活动概况 | 第138-148页 |
一、湖匪的定义 | 第140-141页 |
二、太湖湖匪帮派 | 第141-146页 |
三、湖匪作案的特点 | 第146-148页 |
第二节 匪患的时空分布 | 第148-158页 |
一、匪患的时间分布 | 第149-152页 |
二、匪患的空间分布 | 第152-158页 |
第三节 地方防护建设 | 第158-173页 |
一、基层保卫力量 | 第158-164页 |
二、警察 | 第164-171页 |
三、军队 | 第171-1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3-175页 |
第四章 烟赌、乡村迷信与社会风俗改良 | 第175-237页 |
第一节 鸦片盛行与地方政府的禁烟运动 | 第175-197页 |
一、鸦片在苏州社会中的盛行 | 第175-178页 |
二、地方政府的禁烟运动 | 第178-186页 |
三、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| 第186-197页 |
第二节 乡村中的赌博之风与政府治理——以苏州为中心 | 第197-218页 |
一、危险的娱乐:江南地区的赌博之风 | 第198-204页 |
二、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的禁赌 | 第204-211页 |
三、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| 第211-218页 |
第三节 地方政府对迷信活动的改造——以民间祈雨为例 | 第218-235页 |
一、迷信活动在苏州乡村的盛行 | 第219-221页 |
二、地方政府对迷信风俗的改造 | 第221-225页 |
三、从宗教信仰到迎神赛会:1934年苏州民间祈雨 | 第225-232页 |
四、地方政府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| 第232-2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35-237页 |
第五章 国家、社会团体与乡村建设 | 第237-293页 |
第一节 国民政府与吴县农村合作运动 | 第238-252页 |
一、吴县农村合作运动发展概况 | 第238-242页 |
二、农村合作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与民众参与 | 第242-246页 |
三、农村合作社经营状况 | 第246-249页 |
四、吴县合作运动的特征 | 第249-252页 |
第二节 中国合作学社与光福实验区 | 第252-264页 |
一、光福蚕桑实验区的成立 | 第252-255页 |
二、改造措施 | 第255-264页 |
第三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善人桥实验区 | 第264-279页 |
一、善人桥实验区的成立 | 第265-269页 |
二、改造措施 | 第269-279页 |
第四节 苏州基督教青年会与唯亭山乡村建设 | 第279-291页 |
一、基督教青年会与唯亭山农村服务处的成立 | 第279-283页 |
二、改造措施 | 第283-29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91-293页 |
结语 | 第293-29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99-309页 |
附录 | 第309-31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315-316页 |
后记 | 第316-3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