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纳米结构V2O5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和电容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34页
    1.1 电致变色和电容器材料制备的目的与意义第12-15页
    1.2 电致变色和赝电容材料研究概况第15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电致变色材料发展概况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氧化物赝电容材料发展概况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五氧化二钒电致变色和赝电容材料发展概况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文献综述总结第30-31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-34页
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4-39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制备V_2O_5微纳米结构以及电致变色器件所需要的原料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设备与实验流程第36-37页
    2.2 材料成分、相组成、价态和微观形貌的表征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X射线衍射分析、高分辨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拉曼光谱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扫描电镜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2.3 材料的电致变色和赝电容性能表征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材料的电致变色性能表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材料的赝电容性能表征第38-39页
第3章 3DOM结构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39-82页
    3.1 聚苯乙烯胶体晶体的制备与表征第39-43页
    3.2 3DOM V_2O_5的电沉积制备第43-55页
    3.3 3DOM氧化钒的电致变色性能和赝电容性能研究第55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未退火处理的 3DOM氧化钒的电致变色性能研究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锂离子在 3DOM氧化钒中的表观扩散系数测试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3DOM氧化钒薄膜的赝电容性能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基于3DOM氧化钒薄膜和氧化钒致密膜的电致变色器件第66-70页
    3.4 孔径尺寸对于3DOM氧化钒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第70-8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80-82页
第4章 一维V_2O_5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82-122页
    4.1 晶粒相互吞并生长理论简介第82-85页
    4.2 热处理 3DOM氧化钒获得V_2O_5纳米棒第8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制备工艺的优化选择第8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3D纳米棒结构的电致变色性能第97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3D纳米棒结构的赝电容性能第105-109页
    4.3 热处理 3DOM氧化钒获得V_2O_5纳米线第10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制备工艺的优化选择第110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3D纳米线结构的赝电容性能和电致变色性能第117-12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21-122页
第5章 V_2O_5/导电聚合物复合结构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122-134页
    5.1 电沉积包覆工艺的选择第123-128页
    5.2 导电聚合物包覆层对 3D V_2O_5纳米线结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128-132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32-134页
结论第134-136页
参考文献第136-15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52-155页
致谢第155-156页
个人简历第156页

论文共1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配用电系统高级量测体系与数据应用方法研究
下一篇:河南省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