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MW燃气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案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2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供热机组热经济性分析的基础 | 第12-18页 |
2.1 概述 | 第12页 |
2.1.1 第一类分析方法 | 第12页 |
2.1.2 第二类分析方法 | 第12页 |
2.2 热经济性的传统分析方法 | 第12-14页 |
2.2.1 热电厂总的热经济性指标 | 第13页 |
2.2.2 热电厂的热经济性指标 | 第13-14页 |
2.3 热电联产的应用 | 第14-18页 |
2.3.1 热电联产在节能方面的价值 | 第14-15页 |
2.3.2 热经济性指标在热电联产中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2.3.3 供热抽汽及其回水参数对热经济性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供热机组选型及供热方案 | 第18-23页 |
3.1 供热式机组的动力特性简介 | 第18-21页 |
3.1.1 背压式机组的动力特性 | 第18-19页 |
3.1.2 调整抽汽式机组的动力特性 | 第19-21页 |
3.2 供热式机组的选择原则 | 第21页 |
3.3 供热机组选择的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4章 金坛区热负荷分析 | 第23-39页 |
4.1 必要性分析 | 第23页 |
4.2 供热现状与热电联产规划 | 第23-24页 |
4.2.1 地区供热现状 | 第23页 |
4.2.2 热电联产规划 | 第23-24页 |
4.3 热负荷分析 | 第24-39页 |
4.3.1 热负荷现状调查 | 第24-33页 |
4.3.2 热负荷预测 | 第33-38页 |
4.3.3 热负荷汇总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装机方案及热经济性分析 | 第39-55页 |
5.1 装机方案比较 | 第39-40页 |
5.1.1 燃气轮机方案比选 | 第39-40页 |
5.1.2 余热锅炉方案比选 | 第40页 |
5.1.3 蒸汽轮机方案比选 | 第40页 |
5.2 主要设备技术特性 | 第40-42页 |
5.2.1 燃气轮机 | 第40-41页 |
5.2.2 余热锅炉 | 第41页 |
5.2.3 汽轮机 | 第41页 |
5.2.4 发电机 | 第41-42页 |
5.3 供热方案 | 第42-43页 |
5.3.1 供热介质及参数 | 第42页 |
5.3.2 供热调峰 | 第42页 |
5.3.3 供热可靠性 | 第42-43页 |
5.3.4 供热应急预案 | 第43页 |
5.4 装机方案 | 第43-50页 |
5.4.1 全厂主要热经济指标 | 第44-46页 |
5.4.2 热力系统 | 第46-50页 |
5.5 能耗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5.1 能源利用率 | 第50页 |
5.5.2 发电和供热标煤耗 | 第50-51页 |
5.5.3 耗水量 | 第51页 |
5.6 投资和经济效益评价 | 第51-55页 |
5.6.1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6.2 敏感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6.3 盈亏平衡分析 | 第54页 |
5.6.4 综合经济评价结论 | 第54-5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8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