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创立和巩固 | 第15-20页 |
第一节 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创立 | 第15-18页 |
一、革命卫队诞生前伊朗军队概况 | 第15-16页 |
二、伊斯兰革命卫队的诞生(1979~1980)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伊斯兰革命卫队地位的巩固(1980~1988)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后霍梅尼时期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发展 | 第20-30页 |
第一节 拉夫桑贾尼总统时期(1988~1997)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哈塔米总统时期(1997~2005)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 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时期(2005~2013) | 第24-27页 |
第四节 鲁哈尼时期(2013至今)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伊斯兰革命卫队的作用和影响 | 第30-47页 |
第一节 伊斯兰革命卫队与伊朗政治 | 第30-37页 |
一、法律框架下的卫队权力 | 第30-31页 |
二、伊斯兰革命卫队政治化历程 | 第31-34页 |
(一) 对抗迈赫迪·巴扎尔甘政府 | 第31-32页 |
(二) 革命卫队与巴尼·萨德尔的政治博弈 | 第32-33页 |
(三) 拉夫桑贾尼总统时期对卫队的政治限制 | 第33-34页 |
三、伊斯兰革命卫队内部的派系斗争 | 第34-37页 |
(一) 革命卫队管理权移交事件 | 第35页 |
(二) 侯赛因·蒙塔泽里辞呈事件 | 第35-36页 |
(三) 加兹温暴动事件 | 第36页 |
(四) 艾哈迈迪内贾德时期的派系斗争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不断扩张的“经济帝国” | 第37-43页 |
一、法律框架下卫队的经济权力 | 第38-39页 |
二、革命卫队广泛的经济参与 | 第39-43页 |
(一) 革命卫队与社会住房计划 | 第39-40页 |
(二) 革命卫队经济集团的代表——GHORB | 第40-41页 |
(三) 革命卫队与国外资本的恶性竞争 | 第41-42页 |
(四) 革命卫队与非法走私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革命卫队的意识形态宣传 | 第43-47页 |
一、伊斯兰革命卫队思想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| 第43-44页 |
二、教育体系中的革命卫队 | 第44-45页 |
三、革命卫队的媒体宣传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革命卫队与伊斯兰革命的输出 | 第47-54页 |
第一节 输出革命的早期实践(1980~2003) | 第47-49页 |
一、输出革命的思想基础 | 第47页 |
二、输出革命的早期实践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输出革命的特殊力量——圣城旅 | 第49-54页 |
一、圣城旅与2003年后的伊拉克政治(2003~2009) | 第49-51页 |
二、伊朗政策的转变与圣城旅的新角色(2009~2011) | 第51-52页 |
三、阿拉伯之春后的圣城旅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