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0.1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| 第9-11页 |
0.2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0.3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研究特色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1 曹魏之前奏事文的渊源及流变 | 第13-18页 |
1.1 先秦——由言到文 | 第13-14页 |
1.2 秦朝——定制成文 | 第14-15页 |
1.3 汉代——文体立类 | 第15-18页 |
2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写作背景 | 第18-24页 |
2.1 战乱频仍的时代 | 第18-20页 |
2.1.1 创作主体多经乱离 | 第18-19页 |
2.1.2 创作个性得到高扬 | 第19页 |
2.1.3 君主贵族提倡文学 | 第19-20页 |
2.2 文学自觉的时代 | 第20-24页 |
2.2.1 文学成为独立门类 | 第21页 |
2.2.2 对文学体裁辨析的深入 | 第21-22页 |
2.2.3 对文学审美价值的追求 | 第22-24页 |
3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发展及演变 | 第24-39页 |
3.1 魏晋南北朝奏事类文体概况 | 第24-31页 |
3.1.1 原有奏事类文体 | 第24-29页 |
3.1.2 奏事类文体新变 | 第29-31页 |
3.2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风格的变迁 | 第31-39页 |
3.2.1 曹魏奏事文:辞清志显 | 第31-32页 |
3.2.2 两晋奏事文:结藻清英 | 第32-33页 |
3.2.3 南朝奏事文:踵事增华 | 第33-37页 |
3.2.4 北朝奏事文:奇才秀出 | 第37-39页 |
4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地位与影响 | 第39-47页 |
4.1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地位 | 第39-41页 |
4.1.1 有关文论的记载 | 第39-40页 |
4.1.2 有关文献的编纂 | 第40-41页 |
4.2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的影响 | 第41-47页 |
4.2.1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对后世奏事文写作的正面影响 | 第42-44页 |
4.2.2 魏晋南北朝奏事文对后世奏事文写作的负面影响 | 第44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