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彩图案自动化生成系统方案的研究与实现
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 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 
| 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 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 
| 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 
| 1.4 本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2-14页 | 
| 第2章 迷彩图案自动生成相关技术 | 第14-20页 | 
| 2.1 迷彩图案总体要求 | 第14-17页 | 
| 2.1.1 变形迷彩尺寸要求 | 第14-15页 | 
| 2.1.2 变形迷彩颜色要求 | 第15-16页 | 
| 2.1.3 变形迷彩配置要求 | 第16-17页 | 
| 2.2 系统生成支撑环境 | 第17-19页 | 
| 2.2.1 QT开发平台 | 第17页 | 
| 2.2.2 OpenGL图形程序接口 | 第17-18页 | 
| 2.2.3 纹理贴图介绍 | 第18页 | 
| 2.2.4 AutoCAD格式出图 | 第18-19页 | 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 
| 第3章 迷彩斑点自动化生成 | 第20-32页 | 
| 3.1 基于Bezier曲线的线条模拟研究 | 第20-22页 | 
| 3.1.1 Bezier曲线数学概念 | 第20-21页 | 
| 3.1.2 三阶Bezier曲线曲率研究 | 第21-22页 | 
| 3.2 基于Bezier曲线的斑点线条生成 | 第22-26页 | 
| 3.2.1 两点法产生关键点 | 第22-24页 | 
| 3.2.2 曲线控制点坐标自动生成 | 第24-25页 | 
| 3.2.3 不规则迷彩斑点生成 | 第25-26页 | 
| 3.3 斑点自动化分布研究与实现 | 第26-30页 | 
| 3.3.1 无规则闭合斑点面积求解 | 第26-27页 | 
| 3.3.2 模型公共棱斑点分布处理 | 第27页 | 
| 3.3.3 斑点自动分布方法 | 第27-28页 | 
| 3.3.4 基于颜色比的斑点自动分布 | 第28-30页 | 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 
| 第4章 三维模型的贴图渲染 | 第32-40页 | 
| 4.1 模型文件介绍 | 第32-33页 | 
| 4.2 基于纹理的模型贴图 | 第33页 | 
| 4.3 基于保形降维法处理无纹理模型 | 第33-35页 | 
| 4.3.1 三维模型保形降维 | 第33-34页 | 
| 4.3.2 无纹理模型贴图实现 | 第34-35页 | 
| 4.4 贴图方式优化处理 | 第35-37页 | 
| 4.4.1 原始效果贴图 | 第35-36页 | 
| 4.4.2 坐标轴方向贴图处理 | 第36-37页 | 
| 4.5 五面贴图渲染 | 第37-38页 | 
| 4.5.1 正射投影法 | 第37页 | 
| 4.5.2 模型旋转贴图 | 第37-38页 | 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 
| 第5章 迷彩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| 第40-48页 | 
| 5.1 系统总体设计 | 第40-42页 | 
| 5.1.1 系统总体目标 | 第40页 | 
| 5.1.2 系统架构设计 | 第40-41页 | 
| 5.1.3 系统总体流程 | 第41-42页 | 
| 5.2 系统功能设计 | 第42-44页 | 
| 5.3 主要业务流程 | 第44-47页 | 
| 5.3.1 颜色迷彩自动生成 | 第44-45页 | 
| 5.3.2 三维模型五面贴图 | 第45-46页 | 
| 5.3.3 AutoCAD图纸生成 | 第46-47页 | 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 
| 第6章 迷彩自动化生成系统实现 | 第48-56页 | 
| 6.1 系统总体实现 | 第48-51页 | 
| 6.1.1 开发环境 | 第48页 | 
| 6.1.2 系统功能类 | 第48-51页 | 
| 6.2 迷彩自动生成子系统 | 第51-52页 | 
| 6.2.1 系统主视图展示 | 第51页 | 
| 6.2.2 斑点自动生成实现 | 第51-52页 | 
| 6.3 三维模型渲染子系统 | 第52-54页 | 
| 6.3.1 立体模型渲染 | 第52-53页 | 
| 6.3.2 五面贴图展示 | 第53-54页 | 
| 6.4 AutoCAD图纸生成 | 第54页 | 
| 6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 
| 结论 | 第56-58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2-64页 | 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