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引言 | 第13页 |
1.2 磨损的定义与分类 | 第13-14页 |
1.2.1 磨损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1.2.2 磨损分类 | 第14页 |
1.3 磨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| 第14-18页 |
1.3.1 磨料磨损机理 | 第14-15页 |
1.3.2 磨料磨损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5-18页 |
1.4 国内外耐磨钢的发展及概况 | 第18-25页 |
1.4.1 耐磨材料 | 第18页 |
1.4.2 高锰钢的发展 | 第18-20页 |
1.4.3 国内外耐磨钢企业及我国国标的性能要求 | 第20-22页 |
1.4.4 国内与国外低合金高强度耐磨钢的差距 | 第22-25页 |
1.5 课题的研究目的、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5-29页 |
1.5.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5-26页 |
1.5.2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| 第26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| 第29-3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3页 |
2.2.1 动载磨粒磨损试验机 | 第30-31页 |
2.2.2 拉伸试验 | 第31-32页 |
2.2.3 冲击试验 | 第32页 |
2.2.4 硬度试验 | 第32-33页 |
2.2.5 磨损质量测量 | 第33页 |
2.3 显微组织观察 | 第33-35页 |
2.3.1 金相组织(OM)观察 | 第33页 |
2.3.2 扫描电镜(SEM)观察 | 第33-34页 |
2.3.3 电子背散射衍射(EBSD)观察 | 第34-35页 |
2.3.4 透射电镜(TEM)观察 | 第35页 |
2.3.5 X-射线衍射(XRD)观察 | 第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不同冲击载荷下马氏体钢的耐磨性能 | 第37-47页 |
3.1 马氏体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| 第37-38页 |
3.2 材料耐磨性能结果及讨论 | 第38-46页 |
3.2.1 1.5J冲击功作用下材料耐磨性能 | 第38-40页 |
3.2.2 2.5J冲击功作用下材料耐磨性能 | 第40-42页 |
3.2.3 3.5J冲击功作用下材料耐磨性能 | 第42-45页 |
3.2.4 不同磨料A钢耐磨性能对比 | 第45-4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在2.5J冲击载荷下马氏体钢磨损性能和机理 | 第47-59页 |
4.1 A钢与B钢磨损量与耐磨性能 | 第47-48页 |
4.2 材料的磨损形貌 | 第48-51页 |
4.2.1 材料的典型三种磨损形貌SEM | 第48-49页 |
4.2.2 磨损表面主要形貌的定量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3 材料的磨损切面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.1 切面形貌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.2 材料的磨损切面硬度 | 第52页 |
4.4 在2.5J冲击载荷下马氏体钢冲击磨料磨损机制讨论 | 第52-58页 |
4.4.1 2.5J材料磨损亚表面组织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4.2 2.5J材料磨损亚表面EBSD讨论 | 第56-5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不同形变强化的奥氏体高氮钢冲击磨料磨损硬化机制研究 | 第59-81页 |
5.1 奥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| 第59-60页 |
5.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| 第60-72页 |
5.2.1 耐磨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4页 |
5.2.2 冲击磨损形貌分析 | 第64-67页 |
5.2.3 冲击硬度梯度变化特征 | 第67-68页 |
5.2.4 冲击磨损亚表层金相组织分析 | 第68-72页 |
5.3 高氮钢冲击磨损硬化机制分析 | 第72-79页 |
5.3.1 层错与孪晶的形成及强化机制 | 第72-74页 |
5.3.2 材料基体的亚表面EBSD分析 | 第74-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6.1 结论 | 第81-82页 |
6.2 展望 | 第82-83页 |
6.2.1 实验建议 | 第82页 |
6.2.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附录: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