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中医理论的肺阴亏虚、寒邪犯肺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理论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0页 |
| 实验研究 | 第10页 |
| 实验一 肺阴亏虚证 | 第10-18页 |
| 一、实验材料 | 第10页 |
| (一) 实验动物 | 第10页 |
| (二) 实验试剂 | 第10页 |
| (三) 实验仪器 | 第10页 |
| 二、实验方法 | 第10-12页 |
| (一) 动物分组与实验方案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标本采集与观测指标 | 第11-12页 |
| (三) 统计学方法 | 第12页 |
| 三、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2-18页 |
| (一) 一般情况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肺组织外观 | 第13页 |
| (三) 尿色、质、量 | 第13页 |
| (四) 舌象 | 第13-15页 |
| (五) 光镜下鼻粘膜病理表现 | 第15页 |
| (六) 光镜下气管病理表现 | 第15页 |
| (七) 光镜下肺组织病理表现 | 第15-16页 |
| (八) 鼻腔脱离细胞结果 | 第16-17页 |
| (九) 血流变结果 | 第17-18页 |
| 实验二 寒邪犯肺证 | 第18-36页 |
| 一、实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| (一) 实验动物 | 第18页 |
| (二) 实验试剂 | 第18页 |
| (三)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实验方法 | 第19-24页 |
| (一) 动物分组与实验方案 | 第19页 |
| (二) 标本采集与观测指标 | 第19-24页 |
| (三) 统计学方法 | 第24页 |
| 三、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6页 |
| (一) 一般情况 | 第24-25页 |
| (二) 肺组织外观 | 第25页 |
| (三) 光镜下肺组织病理表现 | 第25-26页 |
| (四) 相关指标检测 | 第26-36页 |
| 讨论 | 第36-85页 |
| 一、阴虚的中医认识和现代研究 | 第36-41页 |
| (一) 祖国医学对阴虚的认识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阴虚的现代研究 | 第37-41页 |
| 二、舌诊的中医认识和现代研究 | 第41-46页 |
| (一) 舌诊的中医认识 | 第41-44页 |
| (二) 舌诊的现代研究 | 第44-46页 |
| 三、关于"风"的认识和现代研究 | 第46-50页 |
| (一) 风邪的基础理论研究 | 第46-48页 |
| (二) 风的相关实验研究 | 第48-49页 |
| (三) 风的临床基础研究 | 第49-50页 |
| 四、关于"燥"的认识 | 第50-54页 |
| (一) 燥的概念 | 第50页 |
| (二) 祖国医学对燥的认识 | 第50-53页 |
| (三) 燥邪与气象医学 | 第53-54页 |
| 五、关于"火"的认识 | 第54-56页 |
| (一) 火的概念 | 第54-55页 |
| (二)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| 第55-56页 |
| 六、祖国医学对寒邪有关论述 | 第56-58页 |
| (一) 寒邪的基本概念 | 第56-57页 |
| (二)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| 第57-58页 |
| 七、中医对寒邪犯肺证的论述 | 第58页 |
| 八、相关指标检测 | 第58-69页 |
| (一) IL-12 | 第58-60页 |
| (二) NK细胞 | 第60-64页 |
| (三) 髓过氧化物酶(MPO) | 第64-66页 |
| (四) 血流变 | 第66-69页 |
| 九、血运失常与慢性肺系病并存 | 第69-79页 |
| (一) 瘀血证的历史沿革 | 第69-71页 |
| (二) 血瘀证和慢性肺系疾病并存 | 第71-79页 |
| 十、致病当量 | 第79-85页 |
| (一) 概念的提出 | 第79-81页 |
| (二) 该理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| 第81-85页 |
| 结语 | 第85-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6-98页 |
| 综述 | 第98-116页 |
| 综述 1 | 第98-11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0页 |
| 综述2 | 第110-11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16页 |
| 附录 | 第116-124页 |
| 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| 查新报告 | 第125-134页 |
| 论文著作 | 第134-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