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6-8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6-7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6-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页 |
1.3 研究的方法 | 第7页 |
1.3.1 文献研究法 | 第7页 |
1.3.2 图像分析法 | 第7页 |
1.3.3 个案研究法 | 第7页 |
1.3.4 定性分析法 | 第7页 |
1.4 研究的内容 | 第7-8页 |
第2章“虎溪三笑”的文化内涵 | 第8-15页 |
2.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脉络及儒释道三家的关系 | 第8-13页 |
2.1.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流变 | 第8-11页 |
2.1.2 儒、道、释三家的关系 | 第11-13页 |
2.2“虎溪三笑”典故的由来及时代背景 | 第13-15页 |
第3章 历代同题创作——《虎溪三笑图》的艺术特色 | 第15-38页 |
3.1 历代以“虎溪三笑”为题材的主要作品一览(制表:画题、年代·特纪事项、作者、形状·技法、所藏) | 第15-24页 |
3.2 历代《虎溪三笑图》艺术特色简析 | 第24-38页 |
3.2.1 南宋(佚名《虎溪三笑图》:场面宏大,绘制精妙,层次分明,人物毕肖) | 第25-26页 |
3.2.2 元代〔颜辉:颜辉善画道释人物,作品造型严谨、整体,有壁画风味(立体感),用笔劲健豪放,有梁楷遗法。〕 | 第26-28页 |
3.2.3 明代(早期——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风为主的时代风尚;中期、晚期——受阳明心学及禅宗思想影响,回归自然,抒发性情。) | 第28-31页 |
3.2.4 清代(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,水墨写意画盛行,强调个性。) | 第31-33页 |
3.2.5 近现代(融合西方画法,将水墨画与色彩相结合,开创雅俗共赏风格。) | 第33-36页 |
3.2.6 当代(突出自我,注重笔墨表现和形式构成,消解主题内涵)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历代《虎溪三笑图》的创作风格流变 | 第38-40页 |
4.1 从绘制规模及形式来看,是由宏篇巨制演变到抒情小品 | 第38页 |
4.2 从表现手法来看,是从具象表述发展到意象表现 | 第38-39页 |
4.3 从构思立意来看,从注重构建故事情节过渡到笼统寓意象征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