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言 | 第11-3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3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32-33页 |
四、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| 第33-34页 |
五、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34-36页 |
第一章 缘何聚焦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? | 第36-56页 |
第一节 何谓批判? | 第36-39页 |
第二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| 第39-45页 |
一、批判他人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| 第40-43页 |
二、回应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| 第43-44页 |
三、自我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| 第44-45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 | 第45-53页 |
一、实践地批判 | 第46-47页 |
二、辩证地批判 | 第47-49页 |
三、历史地批判 | 第49-50页 |
四、内在地批判 | 第50-52页 |
五、总体地批判 | 第52-53页 |
第四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| 第53-54页 |
本章小结 批判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| 第54-56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进路 | 第56-77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转向 | 第56-60页 |
一、从哲学批判到政治批判,再到经济批判 | 第56-59页 |
二、马克思的批判理论:哲学—政治—经济学批判 | 第59-60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| 第60-76页 |
一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过程 | 第61-62页 |
二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 | 第62-63页 |
三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| 第63-68页 |
四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方法 | 第68-74页 |
五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尺度 | 第74-76页 |
本章小结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的批判思想 | 第76-77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转换 | 第77-174页 |
第一节 从“天上迷雾”到“市民社会”:解决困惑已久的物质利益难题 | 第77-92页 |
一、疑惑:“应有”和“现有”的对立 | 第78-79页 |
二、解惑:“市民社会决定国家” | 第79-86页 |
三、深思:通达人类解放的道路 | 第86-91页 |
四、立场:“市民社会”抑或“人类社会”? | 第91-92页 |
第二节 从“财产权”到“私有制”:前置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大问题 | 第92-105页 |
一、私有财产的来源与占有 | 第93-100页 |
二、私有财产的紧张本质与主体本质 | 第100-101页 |
三、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| 第101-105页 |
第三节 从“对象化劳动”到“异化劳动”:劳动的积极本质与否定本质 | 第105-121页 |
一、劳动的两种样态: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| 第105-108页 |
二、异化理论的多维意蕴 | 第108-109页 |
三、异化劳动的出场逻辑 | 第109-112页 |
四、异化劳动的理论反思 | 第112-121页 |
第四节 从“感性直观”到科学的“实践”概念: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| 第121-132页 |
一、传统认识论思想的积弊 | 第121-122页 |
二、“现代实践”概念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| 第122-132页 |
第五节 从“生产活动”到“生产关系”: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初步阐明 | 第132-146页 |
一、两种历史观的交锋:思想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思想 | 第132-137页 |
二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科学演进 | 第137-146页 |
第六节 从“批判的批判”到“哲学的贫困”: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初现 | 第146-162页 |
一、“贫困的哲学”的高明之处: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性考察 | 第146-151页 |
二、“贫困的哲学”的失足之处:难以摆脱的“理性”原则 | 第151-157页 |
三、“哲学的贫困”与“政治经济学批判”成果的初步展现 | 第157-162页 |
第七节 从“政治经济学批判”到社会实践:科学批判理论的回归与践履 | 第162-173页 |
一、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面相 | 第162-166页 |
二、与多种思潮的对话和指导社会运动 | 第166-171页 |
三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旨趣 | 第171-173页 |
本章小结 从毁灭性批判到建构性批判 | 第173-174页 |
第四章 《资本论》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雏形初成 | 第174-229页 |
第一节 从巴黎到伦敦:通达《资本论》的艰辛之路 | 第174-178页 |
一、巴黎时期:《资本论》的“史前期” | 第174-176页 |
二、布鲁塞尔时期:《资本论》的“孕育期” | 第176-177页 |
三、伦敦时期:《资本论》的“创作期” | 第177-178页 |
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“第一稿”:政治经济学理论的“再批判” | 第178-213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“再批判”的言说语境 | 第179-182页 |
二、政治经济学“再批判”的理论问题 | 第182-213页 |
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“第二稿”:政治经济学理论的“新架构” | 第213-227页 |
一、历史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初步创建 | 第213-215页 |
二、多重话语体系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图构 | 第215-227页 |
本章小结 通往《资本论》的“思想驿站”和“历史路标” | 第227-229页 |
第五章 《资本论》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逻辑生成 | 第229-336页 |
第一节 《资本论》的核心:资本主义经济“二律背反”与双重批判 | 第229-243页 |
一、资本主义经济的“二律背反” | 第230-236页 |
二、双重批判之下的历史结局 | 第236-239页 |
三、《资本论》透视出的新革命 | 第239-243页 |
第二节 商品批判:商品与“商品世界”的谜疑 | 第243-262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商品范畴 | 第244-250页 |
二、价值形式的奥秘与商品经济的特征 | 第250-256页 |
三、“商品世界”谜疑的崭露与破解 | 第256-262页 |
第三节 货币批判:货币与“货币文明”的显形 | 第262-281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货币范畴 | 第263-271页 |
二、货币之为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 | 第271-277页 |
三、货币神性的显形与货币幽灵的驱散 | 第277-281页 |
第四节 劳动批判:劳动与“人类之谜”的解答 | 第281-309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劳动范畴 | 第282-288页 |
二、劳动的三维向度与“人类之谜”的解答 | 第288-301页 |
三、劳动的救赎与人类文明的回归 | 第301-309页 |
第五节 资本批判:资本与“资本世界”的祛蔽 | 第309-334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资本范畴 | 第310-319页 |
二、资本逻辑及其批判的内在张力 | 第319-332页 |
三、资本拜物教的出场与“祛魅” | 第332-334页 |
本章小结 严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叙事体系 | 第334-336页 |
第六章 《资本论》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总体考量 | 第336-396页 |
第一节 分工批判:分工与“人类历史”的进阶 | 第336-354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分工范畴 | 第336-343页 |
二、分工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效应 | 第343-351页 |
三、分工的历史命运与人类的前景 | 第351-354页 |
第二节 市场批判: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 | 第354-374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市场范畴 | 第355-362页 |
二、市场文明的张力与发展 | 第362-372页 |
三、商品经济的作用与归宿 | 第372-374页 |
第三节 时空批判:“时空之维”与资本循环 | 第374-394页 |
一、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时间与空间范畴 | 第374-385页 |
二、资本循环与运转的时空之维 | 第385-392页 |
三、《资本论》是马克思的“是与时” | 第392-394页 |
本章小结“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” | 第394-396页 |
第七章 21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与《资本论》的“凯旋” | 第396-432页 |
第一节 《21世纪资本论》:对《资本论》的“继承”,抑或“超越”? | 第396-419页 |
一、皮凯蒂究竟说了什么? | 第397-410页 |
二、皮凯蒂的“支持”与“反对” | 第410-418页 |
三、从《资本论》到《21世纪资本论》:“有了皮凯蒂,我们仍需要马克思” | 第418-419页 |
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在21世纪的“回归” | 第419-430页 |
一、为什么要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? | 第420-427页 |
二、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哪些理论? | 第427-429页 |
三、如何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? | 第429-430页 |
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跨越时空 | 第430-432页 |
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| 第432-451页 |
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| 第432-438页 |
一、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历程:从否定到接受 | 第433-434页 |
二、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新飞跃 | 第434-438页 |
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| 第438-444页 |
一、批判私有制弊端,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| 第439-440页 |
二、批判资本的逻辑,继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| 第440-442页 |
三、批判经济自由化,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控 | 第442-443页 |
四、批判经济拜物教,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| 第443-444页 |
第三节 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协同推进 | 第444-449页 |
一、坚持创新发展,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| 第445-446页 |
二、坚持协调发展,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 | 第446-447页 |
三、坚持绿色发展,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 | 第447-448页 |
四、坚持开放发展,吸收人类市场经济文明成果 | 第448-449页 |
五、坚持共享发展,体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| 第449页 |
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承与发展 | 第449-451页 |
结束语 | 第451-4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4-466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66-467页 |
致谢 | 第467-4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