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减刑、假释程序的性质定位 | 第12-18页 |
(一) 监管机关或专门的减刑、假释委员会独立行使减刑、假释决定权 | 第12-14页 |
1. 逻辑基础:减刑、假释的决定权属于行刑权 | 第12-13页 |
2. 司法实务的考量 | 第13页 |
3. 刑罚目的 | 第13页 |
4. 国际趋势 | 第13-14页 |
(二) 法院行使减刑、假释权 | 第14-15页 |
1. 逻辑基础:减刑、假释决定权属于审判权 | 第14-15页 |
2. 对行刑权的制约 | 第15页 |
(三) 评析 | 第15-18页 |
二、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 | 第18-31页 |
(一) 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的立法现状 | 第18-25页 |
1. 提请阶段 | 第18-19页 |
2. 审理与裁决阶段 | 第19-21页 |
3. 撤销阶段 | 第21-22页 |
4. 救济阶段 | 第22-25页 |
(二) 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的司法现状 | 第25-29页 |
1. 法院的审理职责淡化 | 第25-26页 |
2. 审理方式多样化 | 第26-27页 |
3. 减刑撤销的实践探索 | 第27-28页 |
4. 检察机关监督的两个极端 | 第28-29页 |
(三) 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行政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| 第29-31页 |
1. 观念上的原因 | 第29-30页 |
2. 改革路径的原因 | 第30页 |
3. 立法上的原因 | 第30-31页 |
三、我国两种改革模式及评析 | 第31-36页 |
(一) 减刑、假释的诉讼化模式 | 第31-33页 |
1. 主张内容 | 第31-32页 |
2. 评析 | 第32-33页 |
(二) 公示听证模式 | 第33-36页 |
1. 主张内容 | 第33-34页 |
2. 评析 | 第34-36页 |
四、减刑、假释程序的重构 | 第36-51页 |
(一) 减刑、假释程序的基本原则 | 第36-38页 |
1. 程序参与原则 | 第36-37页 |
2. 平等对抗原则 | 第37页 |
3. 公开原则 | 第37-38页 |
4. 及时原则 | 第38页 |
(二) 减刑假释程序的提请 | 第38-40页 |
1. 服刑人员减刑、假释提请权 | 第38-39页 |
2. 检察机关减刑、假释提请权 | 第39页 |
3. 强制启动程序 | 第39-40页 |
(三) 减刑、假释案件的庭前准备程序 | 第40-41页 |
(四) 减刑假释审理程序 | 第41-48页 |
1. 管辖的法院 | 第41-42页 |
2. 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 | 第42-43页 |
3. 审理地点和审理期限 | 第43-44页 |
4. 主要参与人的程序设计 | 第44-48页 |
5. 裁判方式 | 第48页 |
(五) 减刑假释撤销程序 | 第48-49页 |
(六) 减刑假释救济程序 | 第49-51页 |
1. 改革减刑假释裁定的生效时间 | 第49-50页 |
2. 救济程序的设置 | 第50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