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刑法论文--总则论文--刑罚的运用论文

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的正当化研究

内容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引言第10-12页
一、减刑、假释程序的性质定位第12-18页
 (一) 监管机关或专门的减刑、假释委员会独立行使减刑、假释决定权第12-14页
  1. 逻辑基础:减刑、假释的决定权属于行刑权第12-13页
  2. 司法实务的考量第13页
  3. 刑罚目的第13页
  4. 国际趋势第13-14页
 (二) 法院行使减刑、假释权第14-15页
  1. 逻辑基础:减刑、假释决定权属于审判权第14-15页
  2. 对行刑权的制约第15页
 (三) 评析第15-18页
二、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第18-31页
 (一) 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的立法现状第18-25页
  1. 提请阶段第18-19页
  2. 审理与裁决阶段第19-21页
  3. 撤销阶段第21-22页
  4. 救济阶段第22-25页
 (二) 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的司法现状第25-29页
  1. 法院的审理职责淡化第25-26页
  2. 审理方式多样化第26-27页
  3. 减刑撤销的实践探索第27-28页
  4. 检察机关监督的两个极端第28-29页
 (三) 我国减刑、假释程序行政化倾向的原因分析第29-31页
  1. 观念上的原因第29-30页
  2. 改革路径的原因第30页
  3. 立法上的原因第30-31页
三、我国两种改革模式及评析第31-36页
 (一) 减刑、假释的诉讼化模式第31-33页
  1. 主张内容第31-32页
  2. 评析第32-33页
 (二) 公示听证模式第33-36页
  1. 主张内容第33-34页
  2. 评析第34-36页
四、减刑、假释程序的重构第36-51页
 (一) 减刑、假释程序的基本原则第36-38页
  1. 程序参与原则第36-37页
  2. 平等对抗原则第37页
  3. 公开原则第37-38页
  4. 及时原则第38页
 (二) 减刑假释程序的提请第38-40页
  1. 服刑人员减刑、假释提请权第38-39页
  2. 检察机关减刑、假释提请权第39页
  3. 强制启动程序第39-40页
 (三) 减刑、假释案件的庭前准备程序第40-41页
 (四) 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第41-48页
  1. 管辖的法院第41-42页
  2. 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第42-43页
  3. 审理地点和审理期限第43-44页
  4. 主要参与人的程序设计第44-48页
  5. 裁判方式第48页
 (五) 减刑假释撤销程序第48-49页
 (六) 减刑假释救济程序第49-51页
  1. 改革减刑假释裁定的生效时间第49-50页
  2. 救济程序的设置第50-51页
结语第51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逃税罪基本问题研究
下一篇:虐待过程中的故意伤害如何定性--以蔡某故意伤害案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