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引言 | 第9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1.1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1.2 多孔金属的制备方法 | 第11-18页 |
| 1.2.1 液态金属制备法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粉末金属制备法 | 第14-16页 |
| 1.2.3 金属离子制备法 | 第16页 |
| 1.2.4 金属蒸汽制备法 | 第16-17页 |
| 1.2.5 其他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1.3 多孔金属材料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| 1.3.1 电极材料 | 第18-19页 |
| 1.3.2 过滤与分离 | 第19页 |
| 1.3.3 催化材料 | 第19页 |
| 1.3.4 电磁屏蔽 | 第19页 |
| 1.3.5 生物材料 | 第19-20页 |
| 1.3.6 热量交换 | 第20页 |
| 1.3.7 吸能减振和消音降噪 | 第20页 |
| 1.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2.1 实验所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| 第22-23页 |
| 2.2 材料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| 2.2.1 直流电弧氢等离子体法的工作原理 | 第23页 |
| 2.2.2 纳米粉体的制备步骤 | 第23-24页 |
| 2.2.3 多孔体的制备 | 第24页 |
| 2.3 分析及表征方法 | 第24-27页 |
| 2.3.1 X射线衍射法(XRD) | 第24-25页 |
| 2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5页 |
| 2.3.3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5页 |
| 2.3.4 激光粒度仪 | 第25页 |
| 2.3.5 差热分析法 | 第25-26页 |
| 2.3.6 气体吸附法 | 第26-27页 |
| 3 以微米粒子为原料多孔镍的制备 | 第27-38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7页 |
| 3.2 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3.3 Ni/Al微米粒子的烧结行为及孔结构 | 第28-34页 |
| 3.3.1 烧结温度对Ni/Al微米粒子烧结行为的影响 | 第28-32页 |
| 3.3.2 Al含量对Ni/Al微米粒子烧结行为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| 3.4 微米多孔镍的腐蚀行为及孔结构 | 第34-36页 |
| 3.5 小结 | 第36-38页 |
| 4 以纳米粒子为原料多孔镍的制备 | 第38-52页 |
| 4.1 引言 | 第38页 |
| 4.2 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4.2.1 Ni、Al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| 4.2.2 纳米多孔镍的制备 | 第39页 |
| 4.3 Ni、Al纳米粒子的表征 | 第39-42页 |
| 4.3.1 Ni纳米粒子的表征 | 第39-40页 |
| 4.3.2 Al纳米粒子的表征 | 第40-42页 |
| 4.4 Ni/Al纳米粒子的烧结行为及孔结构 | 第42-46页 |
| 4.5 纳米多孔镍的腐蚀行为及孔结构 | 第46-49页 |
| 4.6 纳米粒子和微米粒子烧结和腐蚀行为的比较 | 第49-51页 |
| 4.6.1 微米粒子和纳米粒子烧结行为的比较 | 第49-51页 |
| 4.6.2 微米粒子和纳米粒子腐蚀行为的比较 | 第51页 |
| 4.7 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结论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60页 |
| 附录 纳米Fe/C、Sn/C复合材料初探 | 第60-67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7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