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三、选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概述 | 第15-24页 |
第一节 防震减灾管理的社会属性和公共管理属性 | 第15-17页 |
一、防震减灾管理具有社会属性 | 第15-16页 |
二、防震减灾管理具有公共管理属性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我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| 第17-19页 |
一、我国防震减灾管理模式 | 第17-18页 |
二、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模式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灾害概述 | 第19-22页 |
一、黑龙江省地质构造对地震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二、黑龙江省近年地震灾害实例 | 第21-22页 |
第四节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发展历程 | 第22-2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现状 | 第24-36页 |
第一节 黑龙江省地震监测 | 第24-28页 |
一、地震监测部门的职责定位 | 第24-25页 |
二、黑龙江省地震监测人员概况 | 第25-26页 |
三、黑龙江省监测台网构成及效用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黑龙江省震害防御管理 | 第28-32页 |
一、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| 第28-29页 |
二、发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作用 | 第29-31页 |
三、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管理 | 第32-35页 |
一、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| 第32页 |
二、制定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| 第32-33页 |
三、组织成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| 第33-34页 |
四、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及物资储备库 | 第34-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| 第36-45页 |
第一节 黑龙江省地震监测与社会预期存在差距 | 第36-38页 |
一、地震监测基础配备不足 | 第36-37页 |
二、缺少高精尖技术领军人才 | 第37-38页 |
三、目前无法提供地震预警时间 | 第38页 |
第二节 黑龙江省震害防御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| 第38-42页 |
一、落实第五代区划图不到位 | 第38-40页 |
二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| 第40页 |
三、次生灾害源威胁城市安全 | 第40-41页 |
四、群众参与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不够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准备不足够充分 | 第42-44页 |
一、应对特大破坏性地震经验不足 | 第42页 |
二、政府辅助决策仍有待完善 | 第42-43页 |
三、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性不足 | 第43页 |
四、室内避难场所数量不足 | 第43-4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改进建议 | 第45-52页 |
第一节 黑龙江省地震监测管理改进建议 | 第45-46页 |
一、增大地震监测台网密度 | 第45页 |
二、加强地震监测人员队伍建设 | 第45-46页 |
三、建立高层次人才交流机制 | 第46页 |
第二节 黑龙江省震害防御管理改进建议 | 第46-49页 |
一、完善已建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 | 第46-47页 |
二、政府主导制定农居建设标准 | 第47页 |
三、加快次生灾害源治理 | 第47-48页 |
四、防震减灾知识全面覆盖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改进建议 | 第49-50页 |
一、健全破坏性地震应急演练制度 | 第49页 |
二、加强政府地震应急管理 | 第49-50页 |
三、强化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 | 第50页 |
四、有序开展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| 第5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