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宗教建筑论文

辽代佛教寺院的营建与空间布局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11-31页
    1.1 选题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范围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资料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建筑遗存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历史文献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第15页
    1.5 研究基础第15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早期外国学者进行的调查研究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营造学社的调查和研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建国后的研究工作第22-31页
第2章 辽代佛教寺院个案研究第31-137页
    2.1 上京道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临潢府天雄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临潢府节义寺(义节寺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临潢府西山坡寺院址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庆州白塔所在寺院第33-36页
    2.2 东京道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乾州医巫闾山崇仙寺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懿州宝严寺第37页
    2.3 中京道第37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大定府外城西南隅寺院(或为镇国寺)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兴中府(朝阳)延昌寺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兴中府灵感寺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兴中府三学寺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宜州(义县)奉国寺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宜州厅峪道院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岩州觉华岛海云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义州静安寺第50-55页
    2.4 南京道第55-1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析津府(北京)奉福寺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析津府大延寿寺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析津府大悯忠寺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析津府天王寺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析津府归义寺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析津府大悲阁(圣恩寺)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析津府开泰寺(圣寿寺)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8 析津府大昊天寺第69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9 析津府竹林寺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0 析津府法云寺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1 析津府仙露寺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2 析津府弘法寺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3 析津府延洪寺(延洪禅寺)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4 析津府永泰寺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5 析津府传法院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6 析津府永安寺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7 析津府华严寺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8 析津府耶律仁先造塔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9 析津府弘业寺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0 析津府安次县祠?里寺院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1 析津府永清县崇教院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2 析津府新仓镇(宝坻)广济寺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3 涿州(涿州)超化寺瓦井村下院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4 涿州三盆山崇圣院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5 涿州新城县开善寺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6 涿州归义县洪福寺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7 易州(易县)开元寺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8 易州圣塔院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9 易州涞水县金山演教院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0 蓟州(蓟县)独乐寺第112-11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1 蓟州玉田县永济务天宫寺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2 景州(遵化)陈宫山观鸡寺第118-119页
    2.5 西京道第119-1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大同府(大同)大华严寺第119-12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大同府普恩寺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大同府大石窟寺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蔚州飞狐县(涞源)阁子院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应州(应县)宝宫寺第130-1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朔州(朔州)林衙院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7 朔州棲灵寺第135-137页
第3章 辽代佛教寺院的发展阶段与空间分布第137-161页
    3.1 辽代佛教寺院营建的发展阶段第137-1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初始期——太祖、太宗时期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过渡期——世宗、穆宗时期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发展期——景宗、圣宗时期第1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鼎盛期——兴宗时期至辽亡第139-141页
    3.2 辽代寺塔的空间分布第141-1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上京道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东京道第144-1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中京道第147-1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南京道第151-1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西京道第157-161页
第4章 辽代佛教寺院的功德主与寺院性质第161-169页
    4.1 公共寺院第161-1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邑社兴建的寺院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官府兴建的寺院第162-163页
    4.2 功德寺第163-169页
第5章 辽代城市佛教寺院的选址第169-199页
    5.1 京城佛教寺院的选址第169-1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上京临潢府第169-1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中京大定府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南京析津府第173-176页
    5.2 地方城市佛教寺院的选址第176-191页
    5.3 城市寺院的选址规律第191-1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寺院靠近城市主要道路第191-1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市心设置佛阁第192-1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城内寺院的对应关系第194-1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寺院位于城市附近的高地第195-1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对于城市西北方向的重视第196-199页
第6章 辽代佛教寺院的空间布局第199-269页
    6.1 寺院中主要建筑的空间形式第199-23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佛殿第199-21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法堂、讲堂第213-2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佛塔第215-22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经藏第223-23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廊、庑与洞第231-236页
    6.2 寺院中心院落的殿阁配置第236-2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本模式第236-23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发展形式第238-2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塔在寺院中的位置第246-249页
    6.3 寺院等级与基址规模第249-254页
    6.4 辽代佛寺中的下院制度第254-260页
    6.5 辽代佛教寺院空间布局的源流与影响第260-26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来自渤海国的影响第262-26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来自河北地区的影响第264-26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辽宋两国间的交流第265-269页
第7章 结论第269-272页
    7.1 辽代寺院营建活动的发展阶段第269页
    7.2 辽国全境寺院的分布趋势第269页
    7.3 寺院的类型第269-270页
    7.4 城市寺院的选址规律第270页
    7.5 寺院的空间布局模式第270-271页
    7.6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第271-272页
参考文献第272-280页
致谢第280-282页
附录A 文献和遗迹中所见的辽代佛教寺院列表第282-320页
附录B 辽代佛教寺院营建年表第320-327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27页

论文共32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双势垒量子点CCD读出
下一篇:全真教歌辭文本《鳴鶴餘音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