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 | 第10-11页 |
1.1.2 营平片区的历史与困境 | 第11页 |
1.1.3 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范围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方案 | 第16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社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0-32页 |
2.1 相关概念梳理 | 第20-22页 |
2.1.1 公共空间 | 第20-21页 |
2.1.2 社区公共空间 | 第21页 |
2.1.3 城市活力 | 第21-22页 |
2.2 国内外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概述 | 第22-27页 |
2.2.1 国外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 | 第22-25页 |
2.2.2 国内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 | 第25-27页 |
2.3 社区公共空间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| 第27-30页 |
2.3.1 场所理论 | 第27页 |
2.3.2 需求层次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3.3 城市触媒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4 研究视角分析 | 第30页 |
2.4.1 宏观形态演变视角 | 第30页 |
2.4.2 微观日常生活视角 | 第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鹭江道社区公共空间历史演变研究 | 第32-50页 |
3.1 鹭江道社区研究背景 | 第32-34页 |
3.1.1 自然地理背景 | 第32-33页 |
3.1.2 社会人文背景 | 第33-34页 |
3.2 鹭江道社区历史发展阶段划分 | 第34-39页 |
3.2.1 明清时期 | 第34-35页 |
3.2.2 民国时期 | 第35-37页 |
3.2.3 建国初期 | 第37-38页 |
3.2.4 改革开放 | 第38-39页 |
3.3 鹭江道社区各历史阶段公共空间的演变 | 第39-48页 |
3.3.1 明清萌芽成型阶段 | 第39-41页 |
3.3.2 民国发展完善阶段 | 第41-43页 |
3.3.3 建国停滞异变阶段 | 第43-45页 |
3.3.4 当代开发改造阶段 | 第45-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鹭江道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微观分析 | 第50-94页 |
4.1 鹭江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来源 | 第50-64页 |
4.1.1 丰富的商业分布 | 第50-52页 |
4.1.2 多元的宗教信仰 | 第52-57页 |
4.1.3 日常的休闲交往 | 第57-61页 |
4.1.4 流动的摊贩市场 | 第61-64页 |
4.2 社区公共空间演变延续城市活力案例分析 | 第64-80页 |
4.2.1 担水巷——街市的在地化演变 | 第64-70页 |
4.2.2 昭惠宫——宗族文化承载居民关系网络 | 第70-74页 |
4.2.3 人和路——业态触媒与在地生活博弈 | 第74-80页 |
4.3 现代高层建筑介入致使社区活力衰弱案例分析 | 第80-91页 |
4.3.1 财富中心大厦——骑楼商业街退化消失 | 第80-84页 |
4.3.2 建设银行大厦——街巷阻断,空间异变 | 第84-87页 |
4.3.3 钻石海岸大厦——顽强的宗庙活动 | 第87-91页 |
4.4 案例对比分析 | 第91-93页 |
4.4.1 业态触媒空间案例对比 | 第91页 |
4.4.2 生活需求空间案例对比 | 第91-92页 |
4.4.3 宗庙活动空间案例对比 | 第92-9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5章 鹭江道社区公共空间的提升策略 | 第94-108页 |
5.1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社会职能总结 | 第94-97页 |
5.1.1 包容旧城社区多元特性,调和人地空间矛盾 | 第94-95页 |
5.1.2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发生器 | 第95-96页 |
5.1.3 营造社区归属感,维系居民关系网络 | 第96页 |
5.1.4 社区内非正规就业的空间保障 | 第96-97页 |
5.2 社区公共空间承载城市活力的发展原则 | 第97-101页 |
5.2.1 尊重在地居民生活的空间逻辑 | 第97-99页 |
5.2.2 遵循旧城社区的商业演变规律 | 第99页 |
5.2.3 传承在地的文化习俗 | 第99-100页 |
5.2.4 发挥触媒效应促进空间融合 | 第100-101页 |
5.3 恢复鹭江道社区活力的空间提升策略 | 第101-106页 |
5.3.1 打破边界,恢复联系 | 第101-103页 |
5.3.2 业态联动,触媒效应 | 第103-104页 |
5.3.3 共享空间,文化融合 | 第104-10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6章 结论和启示 | 第108-11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6.2 研究创新 | 第109页 |
6.3 对未来城市更新的启示 | 第109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