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4-22页 |
1.2.1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2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22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5-30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5-27页 |
2.1.1 高校科技成果 | 第25-26页 |
2.1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| 第26-27页 |
2.1.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| 第27页 |
2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相关理论 | 第27-30页 |
2.2.1 知识经济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2.2 三重螺旋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2.3 技术转移理论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经验借鉴 | 第30-38页 |
3.1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| 第30-35页 |
3.1.1 德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经验 | 第30-31页 |
3.1.2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经验 | 第31-34页 |
3.1.3 日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经验 | 第34-35页 |
3.2 国外发展中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| 第35-38页 |
3.2.1 韩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经验 | 第35-37页 |
3.2.2 印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经验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四川高校科研状况与成果转化的现状及问题 | 第38-50页 |
4.1 四川高校科研活动概况 | 第38-41页 |
4.1.1 科技队伍及活动机构 | 第38-39页 |
4.1.2 科技活动经费 | 第39-40页 |
4.1.3 科研转化平台及科研基地 | 第40-41页 |
4.1.4 科研课题 | 第41页 |
4.2 四川高校科技成果概况 | 第41-44页 |
4.2.1 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 | 第41-42页 |
4.2.2 取得的科技成果 | 第42-43页 |
4.2.3 四川高校工程技术服务与应用解决的实际问题 | 第43-44页 |
4.3 四川高校当前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问题 | 第44-47页 |
4.3.1 自办实体模式 | 第44-45页 |
4.3.2 通过技术市场的转化模式 | 第45-47页 |
4.3.3 校企合作模式 | 第47页 |
4.4 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| 第47-50页 |
4.4.1 高校科研工作者注重科技成果的产量,而脱离市场的需求 | 第47-48页 |
4.4.2 资金投入缺乏保障,中介机构不健全 | 第48页 |
4.4.3 高校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意识,评价体系不健全 | 第48-49页 |
4.4.4 技术市场建设不够完善,校企间缺乏紧密合作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及保障措施 | 第50-58页 |
5.1 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| 第50-52页 |
5.1.1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,完善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| 第50页 |
5.1.2 完善技术市场,健全中介机构,加大资金投入 | 第50-51页 |
5.1.3 加强科技学术交流,借鉴国际经验 | 第51-52页 |
5.2 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构建 | 第52-55页 |
5.2.1 校企间紧密合作的成果转化模式 | 第52-53页 |
5.2.2 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转化模式 | 第53-55页 |
5.3 四川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保障措施 | 第55-58页 |
5.3.1 政府的政策引导 | 第55-56页 |
5.3.2 高校的激励扶持 | 第56-57页 |
5.3.3 企业的资金注入 | 第57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