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1.2 磷的概况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污水除磷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1 化学沉淀法 | 第15页 |
1.2.2 生物法 | 第15-16页 |
1.2.3 电解法 | 第16页 |
1.2.4 膜技术 | 第16页 |
1.2.5 结晶法 | 第16-17页 |
1.3 吸附法除磷的原理及其优势 | 第17页 |
1.4 常用的吸附剂 | 第17-21页 |
1.4.1 沸石 | 第18页 |
1.4.2 天然粘土材料 | 第18-19页 |
1.4.3 人工合成材料 | 第19-20页 |
1.4.4 稀土元素 | 第20-21页 |
1.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6 参考文献 | 第22-26页 |
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技术 | 第26-32页 |
2.1 实验试剂、原料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2 吸附剂的表征 | 第27-28页 |
2.3 静态吸附除磷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4 吸附数据的计算机公式 | 第29-30页 |
2.5 吸附数据的拟合模型 | 第30-31页 |
2.6 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恒电流制备氢氧化镨及其除磷性能 | 第32-49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3.2.1 氢氧化镨的电化学制备 | 第32-33页 |
3.2.2 静态吸附除磷实验 | 第33-34页 |
3.3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4 氢氧化镨吸附剂的除磷性能研究 | 第37-44页 |
3.4.1 吸附剂的除磷最优去除率 | 第37-38页 |
3.4.2 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 | 第38-39页 |
3.4.3 吸附量与文献值比较 | 第39-40页 |
3.4.4 吸附热力学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.5 吸附动力学 | 第41-42页 |
3.4.6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3.4.7 干扰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3.6 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第四章 恒电流制备氢氧化镧及其除磷性能 | 第49-71页 |
4.1 引言 | 第49-50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4.2.1 纳米结构的氢氧化镧的电化学制备 | 第50页 |
4.2.2 静态吸附除磷实验 | 第50-51页 |
4.3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| 第51-56页 |
4.4 吸附剂氢氧化镧纳米线的除磷性能 | 第56-67页 |
4.4.1 吸附等温线 | 第56-57页 |
4.4.2 吸附量与文献值比较 | 第57-58页 |
4.4.3 吸附热力学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4.4 吸附动力学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4.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4.6 干扰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4.7 吸附剂氢氧化镧用于实际废水除磷 | 第64-65页 |
4.4.8 吸附完成后对吸附剂氢氧化镧的表征 | 第65-6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7页 |
4.6 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第五章 恒电流制备氢氧化钕及其除磷性能 | 第71-94页 |
5.1 引言 | 第71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71-73页 |
5.2.1 纳米结构的氢氧化钕的电化学制备 | 第71-72页 |
5.2.2 静态吸附除磷实验 | 第72-73页 |
5.3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| 第73-78页 |
5.4.氢氧化钕吸附剂的除磷性能研究 | 第78-90页 |
5.4.1 吸附剂的除磷最优去除率 | 第78-79页 |
5.4.2 吸附热力学 | 第79-80页 |
5.4.3 吸附量与文献值比较 | 第80-81页 |
5.4.4 吸附热力学分析 | 第81-84页 |
5.4.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84-86页 |
5.4.6 干扰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5.4.7 吸附剂氢氧化钕的脱附动力学 | 第87-89页 |
5.4.8 吸附-脱附循环研究 | 第89-9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0页 |
5.6 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第六章 恒电流制备二氧化铈及其除磷性能 | 第94-115页 |
6.1 引言 | 第94-95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95-96页 |
6.2.1 纳米结构的二氧化铈的电化学制备 | 第95页 |
6.2.2 静态吸附除磷实验 | 第95-96页 |
6.3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| 第96-99页 |
6.4 CeO_2吸附剂的除磷性能研究 | 第99-110页 |
6.4.1 吸附剂的除磷最优去除率 | 第99-100页 |
6.4.2 吸附热力学 | 第100-101页 |
6.4.3 吸附量与文献值比较 | 第101-102页 |
6.4.4 吸附热力学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6.4.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105-107页 |
6.4.6 干扰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6.4.7 吸附剂二氧化铈的脱附动力学 | 第108-110页 |
6.4.8 吸附-脱附循环研究 | 第110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6.6 参考文献 | 第111-115页 |
第七章 恒电位制备二氧化铈及其除磷性能 | 第115-132页 |
7.1 实验方法 | 第115-116页 |
7.1.1 纳米结构的二氧化铈的电化学制备 | 第115页 |
7.1.2 静态吸附除磷实验 | 第115-116页 |
7.2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| 第116-119页 |
7.3.CeO_2吸附剂的除磷性能研究 | 第119-130页 |
7.3.1 吸附剂的除磷最优去除率 | 第119页 |
7.3.2 吸附热力学 | 第119-121页 |
7.3.3 吸附量与文献值比较 | 第121-122页 |
7.3.4 吸附热力学分析 | 第122-125页 |
7.3.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125-127页 |
7.3.6 干扰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127-128页 |
7.3.7 吸附剂二氧化铈纳米线阵列的脱附动力学 | 第128-129页 |
7.3.8 吸附-脱附循环研究 | 第129-130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7.5 参考文献 | 第131-132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2-134页 |
8.1 总结 | 第132页 |
8.2 展望 | 第132-134页 |
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34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