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渭“崇庄”论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二、选题意义、写作角度与方法运用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“崇庄”背景论 | 第11-19页 |
第一节 明前之庄学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晚明文人的“庄学热” | 第12-16页 |
一、从“七子派”到“唐宋派” | 第13页 |
二、“公安派”和“竟陵派” | 第13-15页 |
三、陆西星、李贽和徐渭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晚明文人“崇庄”的特色 | 第16-19页 |
一、杂“儒、释”于《庄》 | 第16-17页 |
二、以文评《庄》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“崇庄”历程论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徐渭的庄学接受史 | 第19-24页 |
一、少时:家庭影响 | 第19-21页 |
二、青壮年:师从与交游 | 第21-22页 |
三、中晚年:沉浮人生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徐渭庄学接受的特点 | 第24-29页 |
一、一以贯之 | 第24-26页 |
二、全面渗透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“崇庄”思想论 | 第29-40页 |
第一节 徐渭的人生观与庄子思想 | 第29-34页 |
一、“庄周梦蝶”的慨叹 | 第29-31页 |
二、“因是”的生活态度 | 第31-32页 |
三、“至人”的人格追求 | 第32-34页 |
第二节 徐渭的艺术观与庄子美学 | 第34-40页 |
一、“本真”的艺术观 | 第34-36页 |
二、“摹情写心”的创作观 | 第36-38页 |
三、尚“奇”的审美观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“崇庄”创作论 | 第40-55页 |
第一节 徐渭作品中的《庄子》接受 | 第40-50页 |
一、内、外、杂篇的分布差异 | 第48页 |
二、个别篇目的分布差异 | 第48-49页 |
三、对个别典故的偏好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庄子对徐渭的文学影响 | 第50-55页 |
一、直接借用庄子寓言典故 | 第50-51页 |
二、“审丑”的文学倾向 | 第51-53页 |
三、汪洋恣肆、奇崛险怪的文风 | 第53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引用与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1页 |
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