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1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| 第9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3 现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4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2.1.1 地方高校图书馆 | 第16页 |
2.1.2 图书馆服务质量 | 第16-17页 |
2.1.3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 | 第17-18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8-20页 |
2.2.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| 第18页 |
2.2.2 用户满意度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图书馆学五定律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| 第20-25页 |
3.1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现状 | 第20-23页 |
3.1.1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点 | 第20-21页 |
3.1.2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| 第21页 |
3.1.3 影响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因素 | 第21-23页 |
3.2 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现状 | 第23-25页 |
3.2.1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介绍 | 第23页 |
3.2.2 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介绍 | 第23-24页 |
3.2.3 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经验的借鉴意义 | 第24-25页 |
第4章 基于LibQUAL+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| 第25-36页 |
4.1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相关标准及评价模型介绍 | 第25-27页 |
4.1.1 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与ISO质量体系 | 第25-26页 |
4.1.2 LibQUAL+评价模型 | 第26-27页 |
4.2 地方高校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27页 |
4.3 评价指标的诠释与改进 | 第27-30页 |
4.3.1 馆员队伍层面 | 第28页 |
4.3.2 设施与环境层面 | 第28-29页 |
4.3.3 馆藏资源层面 | 第29页 |
4.3.4 服务效果层面 | 第29-30页 |
4.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 | 第30-36页 |
4.4.1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1页 |
4.4.2 判断矩阵的构造 | 第31-33页 |
4.4.3 各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| 第33-36页 |
第5章Q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调查及评价分析 | 第36-50页 |
5.1 问卷的设计及调查 | 第36-37页 |
5.1.1 研究对象介绍 | 第36页 |
5.1.2 问卷设计 | 第36-37页 |
5.1.3 问卷的发放、回收及判定 | 第37页 |
5.2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7-46页 |
5.2.1 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37-38页 |
5.2.2 参加调查的用户基本资料分析 | 第38-40页 |
5.2.3 各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分析 | 第40-42页 |
5.2.4 用户对图书馆的需求期望与实际感受分析 | 第42-46页 |
5.3 开放式问题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4 Q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总体评价 | 第47-50页 |
5.4.1 四个服务层面的评价 | 第47-49页 |
5.4.2 用户满意状况评价 | 第49-50页 |
第6章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改进建议 | 第50-54页 |
6.1 创新思维,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| 第50-51页 |
6.1.1 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| 第50页 |
6.1.2 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| 第50-51页 |
6.2 强化政策支持,提升服务水平 | 第51-52页 |
6.2.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| 第51页 |
6.2.2 转变观念,正视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| 第51-52页 |
6.3 注重实践,确保服务效果 | 第52-54页 |
6.3.1 面向读者,主动服务 | 第52页 |
6.3.2 聚焦用户需求,优化馆藏资源配置 | 第52-53页 |
6.3.3 加强宣传与培训,改善服务效果 | 第53页 |
6.3.4 加快图书馆硬件建设 | 第53-5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