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电气化铁路论文--电气化铁道养护与检修论文

基于行波理论的10kV自闭贯通线故障定位方法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1页
    1.3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1-12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课题来源及创新点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课题来源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13-14页
第二章 暂态行波的基本理论及其定位原理第14-24页
    2.1 暂态行波的基本理论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行波的产生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无损单导线中的波过程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行波的反射与折射第16-18页
    2.2 行波定位的基本原理及分类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于单端电气量的A型行波定位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基于双端电气量的D型行波定位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自闭贯通线故障定位方法的选择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基于小波变换理论的行波波头的识别第21-2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3-24页
第三章 自闭贯通线双端行波故障定位第24-31页
    3.1 自闭贯通线概述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闭贯通线的结构特点及其运行方式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自闭贯通线的缆、线混合的线路结构第25-26页
    3.2 自闭贯通线中行波的传输特性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行波在主供母线与备供母线处的反射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行波在波阻抗不连续点的反射与折射特性第27-28页
    3.3 自闭贯通线中故障定位的关键性问题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行波信号的选择及获取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行波波速的确定及自闭贯通线路参数的选择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行波信号的采集及存储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线路两端时间的同步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缆、线混合线路的波速差异第29-3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四章 基于MATLAB/Simulink的系统仿真第31-48页
    4.1 MATLAB/Simulink软件概述第31页
    4.2 单一线路的仿真模型及分析第31-35页
    4.3 线路结构对故障定位的影响仿真分析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过渡电阻对故障定位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末端负荷的组合形式对故障定位的影响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故障点前线路分支个数对定位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故障点前负荷组合形式对定位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4.4 自闭贯通线的仿真模型及分析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建立模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故障仿真结果分析第43-4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五章 行波定位装置的研制及挂网试运行第48-60页
    5.1 行波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第48-50页
    5.2 定位方案中关键问题的解决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行波信号的选择及获取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行波信号的采集及存储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线路两端时间的同步第53页
    5.3 行波定位装置的现场试验第53-56页
    5.4 行波定位装置挂网试运行第56-5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60-61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αMSH和MC5R拮抗剂调节3T3-L1脂肪细胞凋亡和炎症的机制
下一篇:脂联素调节3T3-L1脂肪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