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| 第11-12页 |
1.4 本论文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12-13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暂态行波的基本理论及其定位原理 | 第14-24页 |
2.1 暂态行波的基本理论 | 第14-18页 |
2.1.1 行波的产生 | 第14-15页 |
2.1.2 无损单导线中的波过程 | 第15-16页 |
2.1.3 行波的反射与折射 | 第16-18页 |
2.2 行波定位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| 第18-21页 |
2.2.1 基于单端电气量的A型行波定位法 | 第18-20页 |
2.2.2 基于双端电气量的D型行波定位法 | 第20页 |
2.2.3 自闭贯通线故障定位方法的选择 | 第20-21页 |
2.3 基于小波变换理论的行波波头的识别 | 第21-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自闭贯通线双端行波故障定位 | 第24-31页 |
3.1 自闭贯通线概述 | 第24-26页 |
3.1.1 自闭贯通线的结构特点及其运行方式 | 第24-25页 |
3.1.2 自闭贯通线的缆、线混合的线路结构 | 第25-26页 |
3.2 自闭贯通线中行波的传输特性 | 第26-28页 |
3.2.1 行波在主供母线与备供母线处的反射特性 | 第26-27页 |
3.2.2 行波在波阻抗不连续点的反射与折射特性 | 第27-28页 |
3.3 自闭贯通线中故障定位的关键性问题 | 第28-30页 |
3.3.1 行波信号的选择及获取 | 第28-29页 |
3.3.2 行波波速的确定及自闭贯通线路参数的选择 | 第29页 |
3.3.3 行波信号的采集及存储 | 第29页 |
3.3.4 线路两端时间的同步 | 第29页 |
3.3.5 缆、线混合线路的波速差异 | 第29-3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基于MATLAB/Simulink的系统仿真 | 第31-48页 |
4.1 MATLAB/Simulink软件概述 | 第31页 |
4.2 单一线路的仿真模型及分析 | 第31-35页 |
4.3 线路结构对故障定位的影响仿真分析 | 第35-42页 |
4.3.1 过渡电阻对故障定位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3.2 末端负荷的组合形式对故障定位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4.3.3 故障点前线路分支个数对定位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3.4 故障点前负荷组合形式对定位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4.4 自闭贯通线的仿真模型及分析 | 第42-47页 |
4.4.1 建立模型 | 第42-43页 |
4.4.2 故障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3-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行波定位装置的研制及挂网试运行 | 第48-60页 |
5.1 行波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 | 第48-50页 |
5.2 定位方案中关键问题的解决 | 第50-53页 |
5.2.1 行波信号的选择及获取 | 第50页 |
5.2.2 行波信号的采集及存储 | 第50-53页 |
5.2.3 线路两端时间的同步 | 第53页 |
5.3 行波定位装置的现场试验 | 第53-56页 |
5.4 行波定位装置挂网试运行 | 第56-5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6.1 总结 | 第60-61页 |
6.2 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