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上篇 文献综述 | 第13-41页 |
第一章 抗菌肽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3-32页 |
1.1 抗菌肽的发现 | 第13-14页 |
1.2 抗菌肽的来源及种类 | 第14-22页 |
1.2.1 具有螺旋结构的线性抗菌肽 | 第15-16页 |
1.2.2 富含特定氨基酸的线性抗菌肽 | 第16-17页 |
1.2.3 具有一个二硫键的抗菌肽 | 第17页 |
1.2.4 具有两个或多个二硫键的抗菌肽 | 第17-18页 |
1.2.5 含羊毛硫及其它结构的抗菌肽 | 第18页 |
1.2.6 合成sublancin的相关基因及其结构特点 | 第18-22页 |
1.3 抗菌肽的作用特点 | 第22-24页 |
1.4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| 第24-28页 |
1.5 抗菌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2页 |
1.5.1 抗菌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| 第28-29页 |
1.5.2 抗菌肽在食品防腐领域的应用 | 第29页 |
1.5.3 抗菌肽在农业病害防控领域的应用 | 第29-31页 |
1.5.4 抗菌肽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| 第32-41页 |
2.1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| 第32页 |
2.2 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所需的组件 | 第32-33页 |
2.2.1 多 δ 因子 | 第32页 |
2.2.2 启动子 | 第32-33页 |
2.2.3 终止子 | 第33页 |
2.3 蛋白质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分泌 | 第33-35页 |
2.4 枯草芽孢杆菌提高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因素 | 第35-37页 |
2.4.1 密码子的选取 | 第36页 |
2.4.2 目的基因的拷贝数 | 第36页 |
2.4.3 载体的选用 | 第36页 |
2.4.4 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 | 第36-37页 |
2.4.5 启动子的强弱 | 第37页 |
2.4.6 翻译起始的效率 | 第37页 |
2.5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| 第37-38页 |
2.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8-40页 |
2.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40-41页 |
下篇 试验研究 | 第41-81页 |
第三章 新型抗菌糖肽SUBLANCIN在枯草芽孢杆菌里的增量表达 | 第41-51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材料和方法 | 第41-45页 |
3.2.1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ZQSY菌株的构建 | 第41-43页 |
3.2.2 总RNA的分离和实时定量PCR | 第43-44页 |
3.2.3 蛋白杂交 | 第44页 |
3.2.4 sublancin的纯化 | 第44-45页 |
3.3 结果 | 第45-49页 |
3.3.1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ZQSY菌株的构建 | 第45页 |
3.3.2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ZQSY菌株的摇瓶水平发酵 | 第45页 |
3.3.3 sublancin成熟肽的增量生物合成 | 第45-49页 |
3.4 讨论 | 第49-50页 |
3.5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响应面法提升重组枯草芽孢杆菌ZQSY菌株合成SUBLANCIN的产率分析 | 第51-65页 |
4.1 引言 | 第51页 |
4.2 材料和方法 | 第51-57页 |
4.2.1 材料 | 第51页 |
4.2.2 细菌菌株和发酵条件 | 第51-52页 |
4.2.3 碳源和氮源的筛选 | 第52页 |
4.2.4 Plackett-Burman设计 | 第52-55页 |
4.2.5 最陡爬坡试验 | 第55页 |
4.2.6 响应面试验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2.7 使用 5 L发酵罐进行分批发酵试验 | 第56-57页 |
4.2.8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57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4页 |
4.3.1 最优碳源和氮源的筛选 | 第57页 |
4.3.2 Plackett-Burman设计 | 第57-59页 |
4.3.3 最陡爬坡试验 | 第59页 |
4.3.4 Box-Behnken设计 | 第59-61页 |
4.3.5 摇瓶水平上的模型验证 | 第61-62页 |
4.3.6 发酵罐水平的模型验证 | 第62页 |
4.3.7 玉米粉和豆粕粉对sublancin产率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4.4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SUBLANCIN的结构分析及生物学活性与稳定性测定 | 第65-74页 |
5.1 引言 | 第65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5-67页 |
5.2.1 sublancin二级结构分析 | 第65页 |
5.2.2 sublancin的抑菌活性试验 | 第65-66页 |
5.2.3 sublancin对HT-29细胞的裂解活性 | 第66页 |
5.2.4 sublancin稳定性测定 | 第66-67页 |
5.2.5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67页 |
5.3 结果 | 第67-71页 |
5.3.1 sublancin结构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3.2 sublancin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测定 | 第69-71页 |
5.3.3 sublancin对多种细菌的抑菌活性和细胞毒性 | 第71页 |
5.4 讨论 | 第71-73页 |
5.5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六章 SUBLANCIN对昆明小鼠的.服毒性评估 | 第74-81页 |
6.1 引言 | 第74页 |
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4-77页 |
6.2.1 sublancin样品准备 | 第74页 |
6.2.2 试验动物 | 第74页 |
6.2.3.服急性毒性试验 | 第74-77页 |
6.2.4.服生物利用度 | 第77页 |
6.2.5 血液样品中sublancin浓度的测定 | 第77页 |
6.2.6 统计分析 | 第77页 |
6.3 结果 | 第77-79页 |
6.3.1.服急性毒性试验 | 第77-79页 |
6.3.2.服生物利用度 | 第79页 |
6.4 讨论 | 第79-80页 |
6.5 小结 | 第80-81页 |
研究结论 | 第81-82页 |
创新点 | 第82-83页 |
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5页 |
附录 | 第95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