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社会与环境论文--环境与发展论文

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分析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现状评述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技术路线第16-18页
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第18-26页
    2.1 概念辨识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旅游经济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态环境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耦合度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耦合协调度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相关理论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系统耦合理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态经济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旅游环境学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2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互动机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与胁迫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的承载与约束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理论模型第24-26页
3 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现状第26-34页
    3.1 江西省概况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地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历史文化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社会经济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区位交通第27-28页
    3.2 江西省旅游经济现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旅游资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旅游效益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旅游产业第30页
    3.3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生态禀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生态压力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生态保护第33-34页
4 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构建第34-42页
    4.1 数据来源第34页
    4.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指标构建原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评价指标体系第35-36页
    4.3 指标权重与数据标准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数据标准化处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7页
    4.4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耦合度模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耦合协调度模型第38-42页
5 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时空分析第42-62页
    5.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时间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5.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分析第45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第55-59页
    5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探索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设施建设第60-62页
6 结论与展望第62-64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2-63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8页
致谢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--以陕西泾惠渠灌区为例
下一篇:黄土丘陵区植物叶片润湿性与持水力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