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6页 |
2.1 概念辨识 | 第18-20页 |
2.1.1 旅游经济 | 第18页 |
2.1.2 生态环境 | 第18-19页 |
2.1.3 耦合度 | 第19页 |
2.1.4 耦合协调度 | 第19-20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2.1 系统耦合理论 | 第20页 |
2.2.2 生态经济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3 旅游环境学理论 | 第21页 |
2.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互动机制 | 第22-26页 |
2.3.1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与胁迫 | 第22-23页 |
2.3.2 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的承载与约束 | 第23-24页 |
2.3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理论模型 | 第24-26页 |
3 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现状 | 第26-34页 |
3.1 江西省概况 | 第26-28页 |
3.1.1 自然地理 | 第26-27页 |
3.1.2 历史文化 | 第27页 |
3.1.3 社会经济 | 第27页 |
3.1.4 区位交通 | 第27-28页 |
3.2 江西省旅游经济现状 | 第28-30页 |
3.2.1 旅游资源 | 第28页 |
3.2.2 旅游效益 | 第28-30页 |
3.2.3 旅游产业 | 第30页 |
3.3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 | 第30-34页 |
3.3.1 生态禀赋 | 第30-31页 |
3.3.2 生态压力 | 第31-33页 |
3.3.3 生态保护 | 第33-34页 |
4 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| 第34-42页 |
4.1 数据来源 | 第34页 |
4.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4-36页 |
4.2.1 指标构建原则 | 第34-35页 |
4.2.2 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5-36页 |
4.3 指标权重与数据标准化 | 第36-37页 |
4.3.1 数据标准化处理 | 第36-37页 |
4.3.2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7页 |
4.4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| 第37-42页 |
4.4.1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4.2 耦合度模型 | 第38页 |
4.4.3 耦合协调度模型 | 第38-42页 |
5 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时空分析 | 第42-62页 |
5.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时间分析 | 第42-45页 |
5.1.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分析 | 第42-43页 |
5.1.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| 第43-45页 |
5.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分析 | 第45-59页 |
5.2.1 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分析 | 第45-48页 |
5.2.2 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分析 | 第48-51页 |
5.2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| 第51-55页 |
5.2.4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| 第55-59页 |
5.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| 第59-62页 |
5.3.1 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| 第59页 |
5.3.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| 第59页 |
5.3.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 | 第59-60页 |
5.3.4 探索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| 第60页 |
5.3.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设施建设 | 第60-6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