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11-14页 |
1.2.2 岩质边坡的灾变机理 | 第14-15页 |
1.2.3 岩质边坡风险评估 | 第15-16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6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陡倾岩质边坡灾变破坏机理研究 | 第19-33页 |
2.1 边坡的组成与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1.1 边坡的组成 | 第19页 |
2.1.2 边坡的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2 常见岩石边坡的破坏类型 | 第20-25页 |
2.2.1 崩塌破坏 | 第21页 |
2.2.2 滑动破坏 | 第21-23页 |
2.2.3 倾倒破坏 | 第23-24页 |
2.2.4 溃屈破坏 | 第24-25页 |
2.3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28页 |
2.3.1 地层岩性的影响 | 第25页 |
2.3.2 岩层倾角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3.3 岩体结构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3.4 风化作用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3.5 水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3.6 其他因素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4 陡倾岩质边坡的灾变机理 | 第28-31页 |
2.4.1 陡倾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 | 第28-29页 |
2.4.2 陡倾顺层岩质高边坡的受力状态 | 第29-30页 |
2.4.3 陡倾顺层边坡变形破坏的发育过程和阶段 | 第30-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綦万高速公路K24+800段滑坡工程背景 | 第33-41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33页 |
3.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3-37页 |
3.2.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| 第33页 |
3.2.2 气候条件 | 第33-34页 |
3.2.3 地形地貌 | 第34页 |
3.2.4 地层岩性 | 第34-35页 |
3.2.5 地质构造 | 第35页 |
3.2.6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5-37页 |
3.3 滑坡变形特征、性质及变形机理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3.1 滑坡概况 | 第37页 |
3.3.2 滑坡变形特征及性质 | 第37-38页 |
3.3.3 滑坡结构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3.4 变形原因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陡倾岩质边坡灾变破坏机理的数值模拟 | 第41-63页 |
4.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理论 | 第41-43页 |
4.1.1 离散单元法简介 | 第41页 |
4.1.2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| 第41-43页 |
4.2 离散元程序UDEC | 第43-46页 |
4.2.1 UDEC程序简介 | 第43-44页 |
4.2.2 用UDEC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的步骤 | 第44-45页 |
4.2.3 边坡失稳及滑动面的破坏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3 K24+800段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数值模拟 | 第46-60页 |
4.3.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| 第46-48页 |
4.3.2 模拟计算方案 | 第48页 |
4.3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8-60页 |
4.4 边坡滑面的对比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陡倾岩质边坡的风险评估 | 第63-75页 |
5.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原理 | 第63-65页 |
5.1.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| 第63-64页 |
5.1.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| 第64-65页 |
5.2 岩质边坡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| 第65-72页 |
5.2.1 评判指标的确定及因素集的建立 | 第65-66页 |
5.2.2 评判集及评判标准的确定 | 第66-67页 |
5.2.3 确定隶属函数 | 第67-69页 |
5.2.4 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R和权重矩阵 | 第69-72页 |
5.2.5 模糊综合评判的实现 | 第72页 |
5.3 工程实例 | 第72-7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1页 |
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