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蔓草纹图形研究与设计应用
| 摘要 | 第2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6-9页 |
| 1.1 选题背景 | 第6页 |
| 1.1.1 国际背景 | 第6页 |
| 1.1.2 艺术背景 | 第6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6-7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6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6-7页 |
| 1.3 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| 1.3.1 国内研究 | 第7页 |
| 1.3.2 国外研究 | 第7-8页 |
| 1.4 实施方案 | 第8-9页 |
| 1.4.1 研究方案 | 第8页 |
| 1.4.2 实施计划 | 第8-9页 |
| 第2章 唐代“蔓草纹”概述 | 第9-16页 |
| 2.1“蔓草纹”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| 2.2“蔓草纹”的历史渊源 | 第10-12页 |
| 2.3“蔓草纹”的美学呈现 | 第12-16页 |
| 第3章 唐代“蔓草纹”图形的发展与艺术特征 | 第16-27页 |
| 3.1“蔓草纹”与唐代社会的发展关系 | 第16-22页 |
| 3.1.1“蔓草纹”在唐代盛行成因 | 第16-17页 |
| 3.1.2“蔓草纹”在各时期的演化 | 第17-20页 |
| 3.1.3 “蔓草纹” 艺术功能的差异 | 第20-22页 |
| 3.2“蔓草纹”不同载体中的艺术特征 | 第22-27页 |
| 3.2.1 壁画图案中的“蔓草纹” | 第22-24页 |
| 3.2.2 石瓦砖碑雕刻中的“蔓草纹” | 第24-25页 |
| 3.2.3 漆器艺术中的“蔓草纹” | 第25页 |
| 3.2.4 纺织绣品中的“蔓草纹” | 第25页 |
| 3.2.5 金银器物中的“蔓草纹” | 第25-27页 |
| 第4章 唐代“蔓草纹”的结构特征及内涵 | 第27-35页 |
| 4.1 叶、花型结构规律对“蔓草纹”的营造 | 第27-31页 |
| 4.2 涡旋结构对“蔓草纹”形式美感的诠释 | 第31-32页 |
| 4.3 涡旋结构对“蔓草纹”生命延续的表达 | 第32-33页 |
| 4.4 太极图“S”结构在“蔓草纹”中的再现 | 第33-35页 |
| 第5章 唐代“蔓草纹”图形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| 第35-41页 |
| 5.1 “蔓草纹”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 | 第35页 |
| 5.2“蔓草纹”图形的元素提取和重构 | 第35-38页 |
| 5.3 以“蔓草纹”为设计的毕业作品实践 | 第38-41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-44页 |
| 附件 | 第44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