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4页 |
导言 | 第18-22页 |
一、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四、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20-22页 |
第一章 刑法中认识错误理论 | 第22-36页 |
第一节 认识错误的直观解读 | 第22-27页 |
一、认识错误的概念 | 第22-26页 |
二、认识错误与故意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认识错误理论的纵深总结 | 第27-36页 |
一、19世纪前认识错误理论沿革 | 第28-29页 |
二、19世纪至20世纪初认识错误理论沿革 | 第29-31页 |
三、战后至今认识错误理论沿革 | 第31-33页 |
四、认识错误理论的发展规律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认识错误的一级分类 | 第36-64页 |
第一节 认识错误的分类 | 第36-47页 |
一、三阶层下的一级分类 | 第36-39页 |
二、四要件下的一级分类 | 第39-40页 |
三、理论关联与启发 | 第40-47页 |
第二节 违法阻却事由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归类 | 第47-54页 |
一、三阶层下的归类 | 第47-52页 |
二、四要件下的归类 | 第52-54页 |
第三节 事实认识错误与法律认识错误的区分 | 第54-64页 |
一、具体事实认识错误的对象 | 第54-61页 |
二、事实认识错误与法律认识错误的区分 | 第61-64页 |
第三章 法律认识错误的具体归责 | 第64-81页 |
第一节 法律认识错误内容 | 第64-72页 |
一、法律认识错误概说 | 第64-65页 |
二、违法性认识的对象 | 第65-68页 |
三、法律认识错误的意识形态 | 第68-69页 |
四、有条件的违法性认识 | 第69-70页 |
五、法律认识错误的种类 | 第70-72页 |
第二节 法律认识错误的归责 | 第72-81页 |
一、故意理论与罪责理论的争锋 | 第72-75页 |
二、法律认识错误的可避免性的相关解读 | 第75-78页 |
三、可避免性的具体条件 | 第78-81页 |
第四章 事实认识错误的具体归责 | 第81-108页 |
第一节 具体事实认识错误的归责 | 第81-101页 |
一、对象错误的归责 | 第81-88页 |
二、打击错误的归责 | 第88-97页 |
三、因果关系错误的归责 | 第97-101页 |
第二节 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归责 | 第101-108页 |
一、法定符合说的合理性 | 第101-103页 |
二、法定符合说的“重合”内涵 | 第103-105页 |
三、类推适用情况 | 第105-108页 |
第五章 认识错误归责的类型化思维 | 第108-120页 |
第一节 法律认识错误——责任主义原则 | 第108-111页 |
一、责任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 | 第108-109页 |
二、责任主义原则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 | 第109-111页 |
第二节 事实认识错误——主观归责与客观归责并行原则 | 第111-120页 |
一、主观归责与客观归责并行原则的基本含义 | 第111-117页 |
二、主观归责与客观归责并行原则与认识错误的处理 | 第117-120页 |
结语 | 第120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4页 |
后记 | 第134-13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