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3 研究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发展概况 | 第12-18页 |
2.1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基本概念 | 第12页 |
2.1.1 “互联网+”概念 | 第12页 |
2.1.2 政务服务概念 | 第12页 |
2.1.3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概念 | 第12页 |
2.2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理论依据 | 第12-14页 |
2.2.1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2-13页 |
2.2.2 服务型政府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3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必要性 | 第14-15页 |
2.3.1 有利于改善公共服务秩序 | 第14页 |
2.3.2 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热情 | 第14-15页 |
2.3.3 有利于强化社会舆论管理 | 第15页 |
2.3.4 有利于完善政务服务评估 | 第15页 |
2.4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必然性 | 第15-18页 |
2.4.1 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 | 第15-16页 |
2.4.2 是实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 | 第16页 |
2.4.3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必经之路 | 第16页 |
2.4.4 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保障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8-21页 |
3.1 国外政府有关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发展现状 | 第18-19页 |
3.1.1 美国政府推出APP应用服务平台 | 第18页 |
3.1.2 德国政府开展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 | 第18-19页 |
3.2 我国部分试点城市开展的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 | 第19-21页 |
3.2.1 广州 | 第19页 |
3.2.2 深圳 | 第19-21页 |
第4章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SWOT分析 | 第21-32页 |
4.1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内部优势 | 第21-24页 |
4.1.1 政府自身特点的独特性 | 第21-22页 |
4.1.2 现有的电子政务成熟的技术与模式 | 第22-23页 |
4.1.3 政府内部的政策支持 | 第23-24页 |
4.1.4 试点城市的成功先例 | 第24页 |
4.2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内部劣势 | 第24-26页 |
4.2.1 政务服务的业务种类繁多 | 第24页 |
4.2.2 “信息孤岛”现象严重 | 第24-25页 |
4.2.3 缺乏专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应人才 | 第25-26页 |
4.2.4 公务人员服务态度亟待提高 | 第26页 |
4.3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外部机会 | 第26-29页 |
4.3.1 大数据的优势 | 第26-27页 |
4.3.2 移动智能产品普遍应用 | 第27页 |
4.3.3 应用软件平台普遍化、多样化 | 第27-28页 |
4.3.4 网络媒体下公众参与广泛化、年轻化 | 第28-29页 |
4.4 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外部威胁 | 第29-32页 |
4.4.1 网络安全问题隐患 | 第29页 |
4.4.2 政务服务平台网络舆情渠道建设滞后 | 第29-30页 |
4.4.3 开发和维护投入成本较大 | 第30-31页 |
4.4.4 相关法律建设缺失,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| 第31-32页 |
第5章 我国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发展策略 | 第32-42页 |
5.1 构建O2O政务服务模式,积极提倡政民互动 | 第33-35页 |
5.1.1 开发政务服务平台,建设政务服务新渠道——O2O模式 | 第33-34页 |
5.1.2 继续开展试点城市,提倡政民互动 | 第34-35页 |
5.2 打破“信息孤岛”现象,建立专业管理部门 | 第35-37页 |
5.2.1 打破“信息孤岛”现象,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| 第35-36页 |
5.2.2 建立专业管理部门,培养相关技术人才 | 第36-37页 |
5.3 预防网络安全隐患,加强相关法律建设 | 第37-39页 |
5.3.1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,保障公众隐私安全 | 第37-38页 |
5.3.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保障服务有序发展 | 第38-39页 |
5.4 发展政企合作形式,完善线上评估和监管机制 | 第39-42页 |
5.4.1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,开展政企合作 | 第39-40页 |
5.4.2 畅通服务评估系统,加强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监管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45-46页 |
后记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