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9-10页 |
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知识产权法保护基本概述 | 第10-14页 |
2.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| 第10页 |
2.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| 第10-12页 |
2.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| 第12-14页 |
2.3.1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 | 第12-13页 |
2.3.2 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| 第13-14页 |
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模式 | 第14-22页 |
3.1 著作权保护模式 | 第14-17页 |
3.2 专利权保护模式 | 第17-18页 |
3.3 商标权保护模式 | 第18-20页 |
3.4 商业秘密保护模式 | 第20-22页 |
第4章 知识产权法律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瓶颈 | 第22-25页 |
4.1 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法保护的期限限制 | 第22页 |
4.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法保护的条件限制 | 第22-23页 |
4.3 著作权及其邻接权保护的对象限制 | 第23-24页 |
4.4 传承主体的权利、义务内容不明确 | 第24-25页 |
第5章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实践以及与我国的衔接 | 第25-35页 |
5.1 国际条约的立法保护 | 第25-26页 |
5.2 国外立法的实践 | 第26-29页 |
5.2.1 以日本、韩国为代表的行政法模式 | 第26-28页 |
5.2.2 以美国、威尼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法模式 | 第28-29页 |
5.3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国内立法 | 第29-31页 |
5.4 我国对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借鉴 | 第31-35页 |
5.4.1 利用著作权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| 第31-32页 |
5.4.2 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防御性保护 | 第32页 |
5.4.3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制度和长期保护制度 | 第32-33页 |
5.4.4 用知识产权理念建立权利人的使用收益和权利限制制度 | 第33-35页 |
第6章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| 第35-38页 |
6.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关系 | 第35页 |
6.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、本土性与国际性关系 | 第35页 |
6.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关系 | 第35-36页 |
6.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关系 | 第36页 |
6.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关系 | 第36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