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缩略词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40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次生代谢领域的发展现状 | 第15-38页 |
1.2.1 植物次生代谢物 | 第15-18页 |
1.2.2 植物代谢工程 | 第18-27页 |
1.2.3 迷迭香酸生物合成途径 | 第27-28页 |
1.2.4 迷迭香酸生源途径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| 第28-36页 |
1.2.5 迷迭香酸的体外培养 | 第36-37页 |
1.2.6 夏枯草迷迭香酸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 | 第37-3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38-4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38-3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39-40页 |
第2章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40-92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41-44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41页 |
2.1.2 载体与菌株 | 第41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41-42页 |
2.1.4 DNA的提取与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42-43页 |
2.1.5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3-44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44-68页 |
2.2.1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的克隆与分析 | 第44-49页 |
2.2.2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的组织表达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2.3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的表达分析 | 第50页 |
2.2.4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PvTAT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| 第50-56页 |
2.2.5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PvTAT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检测 | 第56-62页 |
2.2.6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PvTAT的功能互补研究 | 第62-64页 |
2.2.7 过表达和反义表达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的遗传转化 | 第64-68页 |
2.2.8 数据分析 | 第68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8-88页 |
2.3.1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68-72页 |
2.3.2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的表达分析 | 第72-74页 |
2.3.3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PvTAT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| 第74-76页 |
2.3.4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PvTAT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检测分析 | 第76-81页 |
2.3.5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PvTAT的功能互补研究 | 第81-84页 |
2.3.6 夏枯草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PvTAT在转基因毛状根中的过表达及反义表达分析 | 第84-88页 |
2.4 结论与讨论 | 第88-92页 |
2.4.1 PvTAT属于PLP依赖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家族 | 第88-89页 |
2.4.2 体外酶活检测证明了PvTAT的转氨酶特性 | 第89-90页 |
2.4.3 PvTAT在迷迭香酸合成中的作用 | 第90-91页 |
2.4.4 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3章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92-128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93页 |
3.1.1 植物材料 | 第93页 |
3.1.2 载体与菌株 | 第93页 |
3.1.3 主要试剂 | 第93页 |
3.1.4 DNA的提取与相关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93页 |
3.1.5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93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93-106页 |
3.2.1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93-98页 |
3.2.2 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的组织表达分析 | 第98页 |
3.2.3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的诱导表达分析 | 第98页 |
3.2.4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PvHPPR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| 第98-101页 |
3.2.5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PvHPPR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检测 | 第101-103页 |
3.2.6 过表达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的遗传转化 | 第103-106页 |
3.2.7 数据分析 | 第106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06-125页 |
3.3.1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106-113页 |
3.3.2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的表达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3.3.3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PvHPPR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| 第114-116页 |
3.3.4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PvHPPR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检测分析 | 第116-121页 |
3.3.5 夏枯草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基因PvHPPR在毛状根中的过表达分析 | 第121-125页 |
3.4 结论与讨论 | 第125-128页 |
3.4.1 PvHPPR属于 2-羟基酸脱氢酶家族 | 第125页 |
3.4.2 体外酶活检测证明了PvHPPR的还原酶特性 | 第125-127页 |
3.4.3 PvHPPR在迷迭香酸合成中的作用 | 第127-128页 |
第4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4.1 主要结论 | 第128-129页 |
4.2 展望 | 第129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0-152页 |
附录 | 第152-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