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9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1-17页 |
一、人口老龄化加剧 | 第11-15页 |
二、养老模式变革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| 第18-19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二、基本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| 第19-27页 |
第一节 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一、社区照顾理论 | 第19页 |
二、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| 第19-20页 |
三、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21-27页 |
一、养老模式变迁 | 第22-24页 |
二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| 第24-25页 |
三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多样化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与问题分析 | 第27-36页 |
第一节 我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| 第27-30页 |
一、基本生理需求 | 第28页 |
二、安全需求 | 第28-29页 |
三、精神需求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 | 第30-32页 |
一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量不足 | 第31-32页 |
二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少、质量低 | 第32页 |
三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| 第32页 |
第三节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分析 | 第32-36页 |
一、政府“单中心”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| 第33页 |
二、市场参与程度低 | 第33-34页 |
三、非营利组织服务供给能力弱 | 第34页 |
四、社区发展不成熟 | 第34-35页 |
五、合作机制缺乏 | 第35页 |
六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经验探析 | 第36-47页 |
第一节 国内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索 | 第36-39页 |
一、苏州沧浪区“虚拟养老” | 第36-37页 |
二、北京东方太阳城 | 第37-38页 |
三、上海静安区的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探索 | 第39-44页 |
一、英国——社区照顾 | 第39-40页 |
二、美国——退休社区 | 第40-43页 |
三、日本——社区介护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启示 | 第44-47页 |
一、完善的法律体系做支撑 | 第44-45页 |
二、政府引导社区服务建立 | 第45页 |
三、养老服务内容多样化、从业人员专业化 | 第45页 |
四、市场化运营,企业化管理 | 第45-46页 |
五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| 第46页 |
六、多元化的合作机制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构建多中心治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| 第47-57页 |
第一节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第一中心 | 第47-50页 |
一、提供法律政策支持,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| 第48页 |
二、放宽市场准入,培育社会力量 | 第48-49页 |
三、建立监督问责机制,保障养老服务供给质量 | 第49页 |
四、加大财政投入,提供资金支持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建立以市场为支撑的第二中心 | 第50-52页 |
一、建设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,提高企业供给养老服务能力 | 第51页 |
二、加强企业创新,运用跨界思维提供养老服务 | 第51-52页 |
三、促进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形成,加强企业间合作与监督 | 第52页 |
第三节 建立以社会为辅助的第三中心 | 第52-54页 |
一、加快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,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 | 第52-53页 |
二、推进社区去行政化改革,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 | 第53页 |
三、扩大志愿者队伍,建立时间储蓄制度 | 第53-54页 |
第四节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多元合作机制 | 第54-57页 |
一、创新多中心的合作方式 | 第54-55页 |
二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| 第55-56页 |
三、警惕多中心治理副作用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