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1-24页 |
| 1 历代文献对痤疮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记载 | 第11-13页 |
| 2 西医及近代中医论述痤疮 | 第13-17页 |
| ·痤疮的发病情况及好发年龄与人群 | 第13页 |
| ·西医对痤疮发病机理的论述 | 第13-14页 |
| ·西医痤疮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| 第14-15页 |
| ·近代中医论述痤疮病因 | 第15-16页 |
| ·近代中医对痤疮病机的归纳 | 第16页 |
| ·近代中医对痤疮的辩证 | 第16-17页 |
| ·小结 | 第17页 |
| 3 痤疮的治疗现状 | 第17-22页 |
| ·西医对痤疮的治疗 | 第17-19页 |
| ·中医中药针对痤疮的辨证论治 | 第19-22页 |
| 4 愈后预防与调理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4-30页 |
| 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4页 |
|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| 第24页 |
| ·病例来源与计数 | 第24页 |
| ·观察人群一般资料 | 第24页 |
| 3 病例纳入与排除 | 第24-25页 |
| ·病例入选标准 | 第24页 |
| ·病例排除 | 第24-25页 |
| ·观察病例的终止 | 第25页 |
| ·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| 第25页 |
| ·病例的剔除 | 第25页 |
| 4 诊断标准与轻重分级 | 第25-26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25-26页 |
| ·临床轻重分级 | 第26页 |
| 5 治疗方案与观察指标 | 第26-28页 |
| ·治疗方案 | 第26-27页 |
| ·疗程 | 第27页 |
| ·注意事项 | 第27页 |
| ·观察指标 | 第27页 |
| ·肺胃蕴热型寻常性痤疮中医体征品质表 | 第27-28页 |
| ·患者皮肤病生活品质的测定满意度品质与治疗满意度调查表 | 第28页 |
| 6 疗效指标与判断标准 | 第28-29页 |
| ·主要疗效指标和评定标准 | 第28页 |
| ·证候疗效指标和判定标准 | 第28-29页 |
| ·次要疗效指标 | 第29页 |
| ·安全性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| 第29页 |
| 7 统计分析计画书与统计软体 | 第29-30页 |
| ·统计分析内容 | 第29页 |
| 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0-37页 |
| 1 病案资料组合和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男女比例的比较 | 第30页 |
| ·在性别构成的比较 | 第30页 |
| ·在年龄方面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·在病程方面比较 | 第31页 |
| 2 疗效比较 | 第31-33页 |
| ·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| 第31页 |
| ·局布炎症改善程度的比较 | 第31-32页 |
| ·两组肺胃蕴热型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| 第32-33页 |
| ·复发率反应观察 | 第33页 |
| ·次要疗效观察-病人自觉治疗满意程度 | 第33页 |
| 3 讨论 | 第33-37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体会 | 第35-37页 |
| 第四部结语与展望 | 第37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| 附录1 | 第40-41页 |
| 附录2 | 第41-4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3-44页 |
| 致谢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