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模态与多模态的眼底图像配准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3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| 1.1.2 眼底图像配准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图像配准基本理论 | 第16-23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6页 |
| 2.2 图像配准的定义与分类 | 第16-22页 |
| 2.2.1 图像配准的定义 | 第16页 |
| 2.2.2 图像配准算法分类 | 第16-22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3章 基于SIFT的同模态眼底图像配准 | 第23-35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3页 |
| 3.2 基于SIFT实现同模态眼底图像配准实现 | 第23-27页 |
| 3.2.1 特征点检测 | 第23-25页 |
| 3.2.2 建立描述子 | 第25-26页 |
| 3.2.3 特征点匹配 | 第26页 |
| 3.2.4 消除误匹配并估计变换模型 | 第26页 |
| 3.2.5 图像融合 | 第26-27页 |
| 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5页 |
| 3.3.1 数据来源 | 第27页 |
| 3.3.2 评价标准 | 第27-28页 |
| 3.3.3 同模态眼底图像配准结果与误差分析 | 第28-35页 |
| 第4章 基于旋转不变距离的多模态眼底图像配准 | 第35-57页 |
| 4.1 引言 | 第35页 |
| 4.2 图像预处理 | 第35-36页 |
| 4.3 特征点检测 | 第36-37页 |
| 4.3.1 SIFT特征点检测效果 | 第36页 |
| 4.3.2 Harries角点检测 | 第36-37页 |
| 4.4 建立特征描述子 | 第37-39页 |
| 4.4.1 SIFT描述子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4.4.2 建立旋转不变特征描述子 | 第38-39页 |
| 4.5 特征点匹配 | 第39-41页 |
| 4.4.1 SIFT特征点匹配效果 | 第39-40页 |
| 4.4.2 基于旋转不变距离的匹配 | 第40-41页 |
| 4.6 消除误匹配并估计变换矩阵 | 第41-42页 |
| 4.7 图像融合 | 第42页 |
| 4.8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7页 |
| 4.7.1 数据来源 | 第42页 |
| 4.7.2 评价标准 | 第42-43页 |
| 4.7.3 多模态图像配准算法的结果比较 | 第43-54页 |
| 4.7.4 误差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4.7.5 鲁棒性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第5章 眼底图像配准软件平台 | 第57-65页 |
| 5.1 软件平台开发工具 | 第57页 |
| 5.1.1 MATLAB研究平台 | 第57页 |
| 5.1.2 MFC类库 | 第57页 |
| 5.1.3 OPENCV库 | 第57页 |
| 5.2 软件平台内容 | 第57-62页 |
| 5.2.1 软件界面设计 | 第57-59页 |
| 5.2.2 同模态眼底图像配准 | 第59-61页 |
| 5.2.3 多模态眼底图像配准 | 第61-62页 |
| 5.3 软件平台实现结果 | 第62-65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