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考试作弊犯罪概述 | 第10-17页 |
第一节 考试作弊犯罪的成因 | 第10-12页 |
一、社会文化因素 | 第10页 |
二、经济利益驱动因素 | 第10-11页 |
三、社会评价体系因素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考试作弊犯罪的现状 | 第12-17页 |
一、考试作弊犯罪的特征 | 第12-14页 |
二、考试作弊犯罪的立法现状 | 第14-17页 |
第二章 考试作弊犯罪的适用范围问题 | 第17-25页 |
第一节“国家考试”的范围 | 第17-20页 |
第二节“法律规定”的限定范围 | 第20-22页 |
一、狭义法律说 | 第20页 |
二、广义法律说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试题及答案的“秘密性” | 第22-25页 |
一、定密原则 | 第22-23页 |
二、保密期限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替考入刑再思考 | 第25-36页 |
第一节 替考行为的法益侵害性探究 | 第25-29页 |
一、大陆法系立法模式下的法益分析 | 第26页 |
二、英美法系立法模式下的法益分析 | 第26-27页 |
三、我国学术观点评析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替考入刑合理性分析 | 第29-36页 |
一、替考入刑肯定说 | 第30-31页 |
二、替考入刑否定说 | 第31-32页 |
三、替考规制新路径探寻 | 第32-36页 |
第四章 考试作弊犯罪形态与罪数、共犯问题 | 第36-50页 |
第一节 犯罪形态问题 | 第36-43页 |
一、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既遂标准 | 第36-37页 |
二、代替考试罪犯罪形态问题 | 第37-43页 |
第二节 共犯与罪数问题 | 第43-50页 |
一、组织考试作弊帮助行为正犯化问题 | 第43-45页 |
二、代替考试罪与组织考试作弊罪竞合问题 | 第45-47页 |
三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收公务员、学生考试中作弊行为的认定 | 第47-48页 |
四、非法出售、提供试题、答案罪与故意泄露国际秘密罪的适用问题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