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依据 | 第11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.1 文献资料法 | 第14页 |
1.4.2 理论联系实际法 | 第14页 |
1.4.3 思辨研究法 | 第14页 |
1.5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分析 | 第14-17页 |
1.5.1 研究重点 | 第14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14-17页 |
2“中国梦”与当代青年使命感的相关理论 | 第17-33页 |
2.1“中国梦”的基本理论 | 第17-27页 |
2.1.1“中国梦”的探索历程 | 第17-21页 |
2.1.1.1 毛泽东对“中国梦”的探索 | 第17-18页 |
2.1.1.2 邓小平对“中国梦”的探索 | 第18-19页 |
2.1.1.3 江泽民对“中国梦”的探索 | 第19-20页 |
2.1.1.4 胡锦涛对“中国梦”的探索 | 第20-21页 |
2.1.2“中国梦”的时代特征 | 第21-24页 |
2.1.2.1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| 第21-22页 |
2.1.2.2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| 第22-23页 |
2.1.2.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| 第23-24页 |
2.1.3“中国梦”实现的战略布局 | 第24-27页 |
2.1.3.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| 第24-25页 |
2.1.3.2 全面深化改革 | 第25页 |
2.1.3.3 全面依法治国 | 第25-26页 |
2.1.3.4 全面从严治党 | 第26-27页 |
2.2 当代青年使命感的相关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2.1 青年的概念 | 第27-28页 |
2.2.2 使命感的概念 | 第28页 |
2.2.3 使命感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要性 | 第28-29页 |
2.3“中国梦”与当代青年使命感的关系 | 第29-33页 |
2.3.1“中国梦”对当代青年使命感的正向引领 | 第29-30页 |
2.3.2 当代青年使命感对“中国梦”的强大助力 | 第30-33页 |
3 当代青年在筑梦、追梦、圆梦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| 第33-45页 |
3.1 当代青年在筑梦、追梦、圆梦过程中面临的机遇 | 第33-36页 |
3.1.1 和平与发展的世情 | 第33-34页 |
3.1.2 开放与稳定的国情 | 第34-35页 |
3.1.3 改革与创新的党情 | 第35-36页 |
3.2 多元文化思潮背景下当代青年面临的挑战 | 第36-40页 |
3.2.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2.2 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 | 第37-38页 |
3.2.3 个人主义思潮的盛行 | 第38-39页 |
3.2.4 自由主义思潮的显现 | 第39-40页 |
3.3 在不良思潮影响下当代青年使命感在筑梦、追梦、圆梦过程中的表现 | 第40-45页 |
3.3.1 理想不高远 | 第40-41页 |
3.3.2 信念不坚定 | 第41-42页 |
3.3.3 人生价值的偏颇 | 第42页 |
3.3.4 社会责任感不强 | 第42-45页 |
4“中国梦”引领当代青年使命感的体现 | 第45-53页 |
4.1 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引领 | 第45-47页 |
4.1.1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| 第45-46页 |
4.1.2 强化职业理想信念 | 第46页 |
4.1.3 提升生活理想信念 | 第46-47页 |
4.2 强大的前进动力引领 | 第47-49页 |
4.2.1 培养创新精神 | 第47-48页 |
4.2.2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| 第48页 |
4.2.3 发扬实干精神 | 第48-49页 |
4.3 崇高的思想道德引领 | 第49-53页 |
4.3.1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| 第50页 |
4.3.2 养成勤奋好学品质 | 第50-51页 |
4.3.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9-6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