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粒体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、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散粒体斜坡颗粒发育分布特征 | 第16-31页 |
2.1 散粒体斜坡的空间分布 | 第16-22页 |
2.2 散粒体斜坡的物质组成 | 第22-25页 |
2.3 散粒体斜坡的形成条件 | 第25-27页 |
2.4 自然环境和地质因素对散粒体斜坡的影响 | 第27-31页 |
2.4.1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4.2 地形地貌条件 | 第29-30页 |
2.4.3 地层岩性 | 第30页 |
2.4.4 地质构造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散粒体斜坡颗粒的力学特征和力学实验分析 | 第31-43页 |
3.1 散粒体颗粒的力学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2 散粒体抗剪试验 | 第32-43页 |
3.2.1 散体颗粒物质应力变形特性 | 第34-38页 |
3.2.2 粒径对散体物质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2.3 级配对抗剪特性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第4章 颗粒起动试验研究 | 第43-64页 |
4.1 散粒体斜坡的形成阶段及其特征 | 第43-46页 |
4.1.1 散粒体斜坡的形成阶段 | 第43-46页 |
4.1.2 散粒体边坡表层颗粒的运动方式 | 第46页 |
4.2 散粒体斜坡颗粒起动的理论计算分析 | 第46-51页 |
4.2.1 散粒体斜坡颗粒的起动 | 第46-48页 |
4.2.2 散粒体斜坡关键颗粒起动机理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3 散粒体斜坡颗粒起动判据试验研究 | 第51-64页 |
4.3.1 颗粒起动判据试验研究 | 第51-61页 |
4.3.2 试验结论 | 第61-64页 |
第5章 散粒体斜坡破坏机制实验研究 | 第64-80页 |
5.1 试验的目的 | 第64页 |
5.2 试验设计 | 第64-67页 |
5.2.1 实验装置设计 | 第65-66页 |
5.2.2 试验材料的选取 | 第66页 |
5.2.3 试验的步骤和过程 | 第66-67页 |
5.3 散粒体斜坡变形破坏试验分析 | 第67-75页 |
5.3.1 单颗粒的起动角度 | 第67-69页 |
5.3.2 散粒体斜坡变形破坏模式 | 第69-75页 |
5.4 影响散粒体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因素的试验分析 | 第75-80页 |
5.4.1 粒径和厚度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5.4.2 坡度条件 | 第77-80页 |
第6章 散粒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| 第80-86页 |
6.1 散粒体变形破坏的规模特征 | 第80-81页 |
6.2 散粒体斜坡稳定性判别依据 | 第81-86页 |
6.2.1 表面颗粒滑流失稳判定条件 | 第81-83页 |
6.2.2 蠕滑剪出破坏失稳判定条件 | 第83-85页 |
6.2.3 溃散破坏模式失稳判定条件 | 第85-86页 |
结论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