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20页 |
1.1.1 食品安全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2 饮料中铅的来源及铅的毒性 | 第13-14页 |
1.1.3 饮料中镉的来源及镉的毒性 | 第14-15页 |
1.1.4 食品中铅、镉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1.5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的应用和特点 | 第16-17页 |
1.1.6 进样技术的概述 | 第17-20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方案 | 第20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2.2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| 第20页 |
1.3 论文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炉内消解-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饮料中的铅 | 第22-37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5页 |
2.2.1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22-23页 |
2.2.2 实验药品试剂 | 第23页 |
2.2.3 实验试剂的配置 | 第23-24页 |
2.2.4 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2页 |
2.3.1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2.3.2 基体改进剂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3.3 灰化温度、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| 第26-28页 |
2.3.4 基体改进剂对灰化温度、原子化温度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3.5 硝酸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3.6 超声时间的选择 | 第30页 |
2.3.7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2.3.8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| 第31-32页 |
2.4 样品分析 | 第32-35页 |
2.4.1 炉内消解测定饮料中的铅 | 第32-33页 |
2.4.2 炉内消解测定其它样品中的铅 | 第33-34页 |
2.4.3 湿法消解测定饮料中的铅 | 第34-35页 |
2.5 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3章 炉内消解-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饮料中的镉 | 第37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37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7-40页 |
3.2.1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37页 |
3.2.2 实验药品试剂 | 第37-38页 |
3.2.3 实验试剂的配置 | 第38-39页 |
3.2.4 实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6页 |
3.3.1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| 第40页 |
3.3.2 灰化温度、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| 第40-42页 |
3.3.3 基体改进剂对灰化温度、原子化温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3.4 酸度的选择 | 第43页 |
3.3.5 超声时间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3.3.6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 | 第44页 |
3.3.7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| 第44-46页 |
3.4 样品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4.1 炉内消解测定饮料中的镉 | 第46-47页 |
3.4.2 炉内消解测定其它样品中的镉 | 第47-48页 |
3.4.3 湿法消解测定饮料中的镉 | 第48-49页 |
3.5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4章 炉内富集-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白酒、红酒中的铅和镉 | 第50-61页 |
4.1 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50-51页 |
4.1.1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50页 |
4.1.2 实验药品试剂 | 第50页 |
4.1.3 实验试剂的配置 | 第50-51页 |
4.2 炉内富集-石墨炉原子吸收测白酒、红酒中的铅 | 第51-56页 |
4.2.1 实验方法 | 第51页 |
4.2.2 铅测定的炉程序和石墨炉序列 | 第51-52页 |
4.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6页 |
4.3 炉内富集-石墨炉原子吸收测白酒、红酒中的镉 | 第56-60页 |
4.3.1 实验方法 | 第56页 |
4.3.2 镉测定的炉程序和石墨炉序列 | 第56-57页 |
4.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0页 |
4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