疏肝解郁方治疗肝郁气滞型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
提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临床研究 | 第9-19页 |
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| 第9页 |
2 研究标准 | 第9-11页 |
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9页 |
2.2 中医辨证标准 | 第9-10页 |
2.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| 第10页 |
2.4 病例选择标准 | 第10-11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3.1 分组方法 | 第11页 |
3.2 治疗方案 | 第11-12页 |
3.3 观测指标 | 第12页 |
4 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2页 |
5 统计方法 | 第12-13页 |
6 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| 第13-15页 |
6.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| 第13页 |
6.2 两组患者年龄组成和平均年龄比较 | 第13页 |
6.3 两组患者合并症比较 | 第13-14页 |
6.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| 第14页 |
6.5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早搏总次数比较 | 第14页 |
6.6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分布情况比较 | 第14-15页 |
6.7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| 第15页 |
6.8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15页 |
7 研究结果 | 第15-18页 |
7.1 治疗后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早搏总次数比较 | 第15-16页 |
7.2 治疗后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有效率比较 | 第16页 |
7.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| 第16-17页 |
7.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| 第17页 |
7.5 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17页 |
7.6 中医总疗效比较 | 第17-18页 |
8 安全性检测 | 第18-19页 |
讨论 | 第19-30页 |
1 祖国医学对室性早搏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9-20页 |
2 历代医家对室性早搏的辩证论治 | 第20-21页 |
3 肝郁气滞型室性早搏的病机分析 | 第21页 |
4 治法与方药 | 第21-25页 |
4.1 疏肝解郁法的确立依据 | 第21-22页 |
4.2 本方方药组成及配伍意义分析 | 第22-25页 |
5 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5-27页 |
6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27-28页 |
7 问题与展望 | 第28-30页 |
结语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4页 |
综述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概况 | 第34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附录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附件 | 第43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