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提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引言 | 第9-10页 |
| 临床研究 | 第10-18页 |
| 一、标准 | 第10-12页 |
| (一)诊断标准 | 第10页 |
| (二)病例选择标准 | 第10-11页 |
| (三)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| 第11页 |
| (四)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一般资料 | 第12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(一)治疗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二)检查方法及观察标准 | 第13页 |
| (三)评分标准及疗效标准 | 第13-14页 |
| (四)统计方法 | 第14页 |
| 四、结果分析 | 第14-18页 |
| 讨论 | 第18-26页 |
| 一、理论探讨 | 第18-22页 |
| (一)肝与目的关系 | 第18页 |
| (二)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 | 第18页 |
| (三)肝体阴用阳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(四)视神经萎缩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9页 |
| (五)养血柔肝法 | 第19-20页 |
| (六)方药分析 | 第20-22页 |
| 二、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经验总结 | 第22-24页 |
| 三、疗效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四、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| 第25-26页 |
| (一)意义 | 第25页 |
| (二)不足 | 第25-26页 |
| 结语 | 第26-2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7-29页 |
| 综述 浅谈“肝体阴用阳理论”在视神经萎缩中的临床应用 | 第29-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2-35页 |
| 附录 | 第35-36页 |
| 致谢 | 第36-37页 |
| 发表论文 | 第37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