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城市建设“千城一面”现象严重 | 第9-10页 |
1.1.2 自然山水形胜与历史文脉“双背景”缺乏合理利用 | 第10页 |
1.1.3 城市轴线粗制滥造,城市特色风貌缺失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| 第12-23页 |
1.3.1 相关概念阐释 | 第12-19页 |
1.3.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| 第19-2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2 相关基础理论架构 | 第25-36页 |
2.1 城市与自然的相互渗透 | 第25页 |
2.2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6页 |
2.3 城市轴线的内涵、构成、类型及其应用 | 第26-30页 |
2.3.1 城市轴线的内涵 | 第26-27页 |
2.3.2 城市轴线的构成 | 第27页 |
2.3.3 城市轴线的类型 | 第27页 |
2.3.4 城市轴线在绿地景观风貌中的应用 | 第27-30页 |
2.4 城市轴线的特色化营造 | 第30-33页 |
2.4.1 融合自然山水要素的轴线特色 | 第30-31页 |
2.4.2 融合历史文脉的轴线特色 | 第31-32页 |
2.4.3 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整合 | 第32页 |
2.4.4 归属感与认同感的聚集 | 第32-33页 |
2.5 轴线对联系城市与自然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2.5.1 差异整合 | 第33页 |
2.5.2 要素关涉 | 第33页 |
2.5.3 景观控制 | 第33-34页 |
2.6 中国传统城市自然山水特征与当代城市轴线体系构建 | 第34-36页 |
2.6.1 中国传统城市自然山水特征 | 第34-35页 |
2.6.2 当代城市轴线体系构建 | 第35-36页 |
3 洛阳城市形态及轴线发展演变分析 | 第36-49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36页 |
3.2 洛阳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过程 | 第36-46页 |
3.2.1 古代洛阳城市形态发展演变 | 第36-42页 |
3.2.2 现代洛阳城市形态发展演变 | 第42-46页 |
3.3 洛阳城市轴线发展演变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3.1 古代洛阳城市轴线发展 | 第46-47页 |
3.3.2 现代洛阳城市轴线发展 | 第47页 |
3.3.3 洛阳城市轴线总体发展演变趋势 | 第47-49页 |
4 洛阳城市轴线体系构建 | 第49-69页 |
4.1 洛阳景观资源特色要素提炼 | 第49-55页 |
4.1.1 传统山水格局特征明显 | 第49-50页 |
4.1.2 历史文化资源厚重 | 第50-54页 |
4.1.3 绿地建设特色突出 | 第54-55页 |
4.2 强化城市传统轴线的景观序列 | 第55-59页 |
4.2.1 景观轴线 | 第56-57页 |
4.2.2 时代轴线 | 第57-59页 |
4.3 凸显城市新轴线的景观特征 | 第59-67页 |
4.3.1 构建城市新轴线的背景 | 第59页 |
4.3.2 城市新轴线构建的时代需要 | 第59-60页 |
4.3.3 城市新轴线之“名以载道” | 第60-61页 |
4.3.4 城市新轴线的构建理念 | 第61-62页 |
4.3.5 伊洛轴线具体发展措施 | 第62-67页 |
4.4 洛阳轴线体系的构建 | 第67-69页 |
5 轴线体系在融合城市与自然方面的建设策略 | 第69-75页 |
5.1 整合人工绿地与自然绿地,建立区域生态保护绿地体系 | 第69-70页 |
5.2 留出景观视廊,构建城市风光眺望系统 | 第70-71页 |
5.3 整合城市人文资源,架构城市景观风貌带 | 第71-72页 |
5.4 构建通风廊道,改善城区气候条件 | 第72-73页 |
5.5 连接城市重要节点,打造绿色城市客厅集群 | 第73-75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75-7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ABSTRACT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