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13-14页 |
1 引言 | 第14-40页 |
1.1 应用与研究背景 | 第14-22页 |
1.1.1 应用背景 | 第14-20页 |
1.1.2 科学背景 | 第20-22页 |
1.2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研究综述 | 第22-37页 |
1.2.1 微通道流动沸腾流型 | 第23-27页 |
1.2.2 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 | 第27-33页 |
1.2.3 微通道流动沸腾压降 | 第33-34页 |
1.2.4 流动沸腾流动不稳定性 | 第34-37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37页 |
1.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7-40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38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8-40页 |
2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| 第40-56页 |
2.1 实验系统 | 第40-42页 |
2.2 实验段 | 第42-45页 |
2.2.1 单通道可视实验段 | 第42-43页 |
2.2.2 多通道实验段 | 第43-44页 |
2.2.3 多通道可视实验段 | 第44-45页 |
2.3 测量和加热设备 | 第45-46页 |
2.4 实验步骤 | 第46-47页 |
2.4.1 闭环系统实验步骤 | 第46-47页 |
2.4.2 开环系统实验步骤 | 第47页 |
2.5 实验数据处理 | 第47-51页 |
2.5.1 饱和温度 | 第47-48页 |
2.5.2 换热系数 | 第48-50页 |
2.5.3 干度 | 第50页 |
2.5.4 压力 | 第50-51页 |
2.6 不确定度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7 单相流实验验证 | 第52-53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53-56页 |
3 微通道流动沸腾流型及流型转换 | 第56-74页 |
3.1 微通道流动沸腾流型分析 | 第56-60页 |
3.1.1 微通道流动沸腾流型 | 第56-57页 |
3.1.2 质量流速-干度(G-x)流型图 | 第57-58页 |
3.1.3 流型与换热关系 | 第58-60页 |
3.2 流型转换机理 | 第60-65页 |
3.2.1 泡状流-塞状流 | 第60-61页 |
3.2.2 塞状流-搅拌流 | 第61-62页 |
3.2.3 搅拌流-液塞流 | 第62-64页 |
3.2.4 液塞流-环状流 | 第64-65页 |
3.3 泡状流-塞状流转换准则 | 第65-71页 |
3.3.1 活化核心密度(N_a)与泡状流-塞状流转换 | 第65页 |
3.3.2 泡状流和塞状流的活化核心密度特性 | 第65-68页 |
3.3.3 泡状流和塞状流转化依据 | 第68-71页 |
3.4 泡状流-塞状流转换准则 | 第71-7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4 流动沸腾换热及核态沸腾换热模型 | 第74-92页 |
4.1 微细多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| 第74-78页 |
4.1.1 沸腾曲线 | 第74-75页 |
4.1.2 质量流速G与换热系数h_(tp)关系 | 第75-76页 |
4.1.3 热流密度q_w与换热系数h_(tp)关系 | 第76-77页 |
4.1.4 干度x与换热系数h_(tp)关系 | 第77-78页 |
4.2 微细多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与流型关系 | 第78-80页 |
4.3 微细通道内核态沸腾换热模型及预测 | 第80-90页 |
4.3.1 微细通道内核态沸腾换热模型 | 第80-82页 |
4.3.2 微细通道流动核态沸腾换热关联式 | 第82-86页 |
4.3.3 塞状流换热关联式 | 第86-9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5 平行多通道流动沸腾摩擦压降 | 第92-110页 |
5.1 单通道与多通道摩擦压降对比研究 | 第92-96页 |
5.2 流动不稳定性对多通道流动沸腾摩擦压降的影响 | 第96-106页 |
5.2.1 气液界面流速与摩擦压降关系 | 第96-102页 |
5.2.2 多通道结构与摩擦压降关系 | 第102-106页 |
5.3 多通道不稳定流动压降预测 | 第106-10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10-112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111页 |
6.3 工作不足与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2-12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