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桥涵工程论文--桥梁构造论文--桥基论文

深埋大截面沉井地基土破坏机理及承载能力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4-33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沉井基础的发展历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沪通长江大桥超大截面沉井简介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目前沉井基础设计计算中面临的问题第18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规范的计算方法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浅基础承载力计算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沉井的承载能力研究第25-31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、目标与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目标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2章 现场监测与试验第33-50页
    2.1 现场监测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应力监测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土压力盒的安装及保护措施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数据采集第36-37页
    2.2 深层荷载试验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深层荷载试验目的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装置设计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现场安装第39-42页
    2.3 沉井着床行为判别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刃脚土压力数据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与GPS沉井姿态监测数据对比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着床行为判别第44-45页
    2.4 沉井下沉过程中监测数据分析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刃脚土压力数据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侧壁土压力数据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3章 沉井下沉过程中的承载能力第50-68页
    3.1 光滑刃脚承载力上限解第50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计算假设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内部能量损耗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土体重力做功的功率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上部荷载做功的功率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求解刃脚承载力上限解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破坏机构的验证第56-57页
    3.2 刃脚极限承载能力的修正计算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值计算模型与假定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刃脚下土体的破坏模式分析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刃脚承载力修正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内摩擦角对刃脚承载力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3.3 刃脚承载力计算对比和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3.4 沉井的侧摩阻力的反分析第6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第4章 大截面沉井突沉分析和预警策略第68-78页
    4.1 沉井突沉的定义和分类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沉井突沉的定义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突沉的分类第68-70页
    4.2 沉井突沉分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埋深较浅时的突沉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埋深较深时的突沉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工程实例第72-74页
    4.3 大截面沉井突沉预警策略第74-7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7-78页
第5章 沉井基础静载模型试验第78-115页
    5.1 试验目的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深埋大型沉井基础的受力特点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需要解决的问题第79页
    5.2 静载模型试验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验场地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试验方案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传感器布置和数据采集第82-84页
    5.3 试验数据分析第8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荷载-沉降曲线及试验现象第84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基础与地表的接触应力分布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土中的应力分布及特点第92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宽度时的对比分析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不同埋深时的对比分析第104-107页
    5.4 数值模拟分析和对比第107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计算假设和数值模型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不同宽度时的对比分析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不同埋深时的对比分析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基底接触特性的影响第112-11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14-115页
第6章 基于沉降控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15-134页
    6.1 深埋基础地基土破坏模式分析第11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地基土破坏模式第115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地基土的渐进破坏分析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深埋刚性基础基底应力分布形式第125-127页
    6.2 基于沉降控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三轴受力下土体压缩模量的修正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荷载增量作用下的沉降增量计算第128-130页
    6.3 计算方法验证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基底应力分布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静载试验过程反演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沪通长江大桥主塔29第132-133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33-134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-137页
    7.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34-135页
    7.2 研究展望第135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45页
读博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45页

论文共1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亚热带4种树种凋落叶降解和养分释放特征
下一篇:中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、全氮空间异质性比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