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树种论文--阔叶乔木论文--柳论文

中国柳树文化内涵和景观应用特点初探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6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1.2 中国柳树文化内涵和应用分析的研究概况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柳树文化研究概况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柳树应用分析概况第18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文献研究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学科交叉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案例分析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归纳总结法第20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21-22页
第二章 柳树的文化内涵辨析第22-31页
    2.1 中国植柳源古至今第22页
    2.2 柳树象征意义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折柳相送,依依惜别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柳枝易生,人丁兴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柳神驱邪,安神护佑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柳树迎春,播撒希望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柳姿翩翩,袅娜美丽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菀菀柳者,君威庄严第27页
    2.3 柳与社会人文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宗教信柳,柳神保佑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城垣文化,植柳满邑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君子植柳,情致雅韵第29-31页
第三章 柳树的美学应用特性第31-49页
    3.1 天时之美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时间流程中的季相美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气象、时分所呈现的景观美第35-38页
    3.2 色彩之美第38-39页
    3.3 韵律之美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单种与群体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对称与协调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重复与变换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层层递进第46页
    3.4 情语之美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无为野趣,牧歌声声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柳影映池鱼上树,高天沉水鸭穿云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柳景浓缩大景,巧夺天工胜自然第48-49页
第四章 柳树的空间应用特性第49-74页
    4.1 空间种植形式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孤植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对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列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丛植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篱植第53-54页
    4.2 层次空间构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垂直空间构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水平空间构成第55-56页
    4.3 空间构图方式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“L”形构图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平行构图第56-57页
    4.4 空间形态种类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静态空间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流通空间第57-58页
    4.5“唯道集虚”—空间流动性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对景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框景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漏景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夹景第61页
    4.6 空间序列性—以柳浪闻莺为例第61-63页
    4.7 空间氛围感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田园空间的自然野趣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堤岸风光的雄伟齐整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独柳造型的奇特巧妙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万柳成岛的葱郁浩荡第66-67页
    4.8 柳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体现空间丰富性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8.1 柳与山石:一刚一柔,增添情趣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8.2 柳与建筑:绿柳掩映,寻幽探胜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8.3 柳与其他植物:草木莽莽,花红柳绿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8.4 柳与生灵:柳上莺歌,花间燕语第73-74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4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79页
致谢第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药姑山地域文化的挖掘及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
下一篇: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