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35页 |
1.1 引言 | 第20-2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1.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2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21-32页 |
1.2.1 ‘红叶’植物叶片颜色的形成规律及呈色物质 | 第21-26页 |
1.2.2 花色苷研究进展 | 第26-31页 |
1.2.3 ‘红叶’杜仲叶色研究进展 | 第31-32页 |
1.3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32-33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32-33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页 |
1.4 主要技术路线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3个观赏型杜仲品种叶片色素含量比较 | 第35-43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7页 |
2.1.1 研究材料 | 第35-36页 |
2.1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1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7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2.2.1 杜仲3个品种叶片颜色及徒手切片结果 | 第37-39页 |
2.2.2 杜仲3个品种叶片颜色测定 | 第39页 |
2.2.3 杜仲3个品种光合色素含量变化规律 | 第39页 |
2.2.4 杜仲3个品种花色苷含量测定 | 第39-40页 |
2.2.5 杜仲3个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和pH值 | 第40-41页 |
2.3 结论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2.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3个杜仲品种叶片性状及活性成分质量分数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1.1 研究材料 | 第43页 |
3.1.2 研究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1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44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2.1 杜仲3个品种叶片形状大小差异 | 第44-45页 |
3.2.2 杜仲3个品种叶片解剖观测 | 第45页 |
3.2.3 杜仲3个品种叶片活性成分质量分数 | 第45-46页 |
3.3 结论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3.4 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2个杜仲品种光合能力比较 | 第49-56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1页 |
4.1.1 试验林概况 | 第49页 |
4.1.2 杜仲2个品种叶片传统光响应曲线测定 | 第49-50页 |
4.1.3 不同温度下‘红叶’杜仲传统光响应曲线测定 | 第50页 |
4.1.4 数据处理 | 第50-51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2.1 2 个杜仲品种的传统光响应曲线 | 第51-52页 |
4.2.2 温度对‘红叶’杜仲光合能力的影响 | 第52页 |
4.3 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5页 |
4.4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2个杜仲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比 | 第56-62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1.1 试验林概况 | 第56-57页 |
5.1.2 杜仲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| 第57页 |
5.1.3 数据处理 | 第57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2.1 两个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 | 第57页 |
5.2.2 ‘红叶’杜仲和‘小叶’杜仲在中等光照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 | 第57-58页 |
5.2.3 两个品种的快速光曲线 | 第58-59页 |
5.3 结论与讨论 | 第59-61页 |
5.4 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‘红叶’杜仲叶色形成过程中叶片生理指标变化 | 第62-71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4页 |
6.1.1 研究材料 | 第62页 |
6.1.2 研究方法 | 第62-64页 |
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4-68页 |
6.2.1 杜仲2个品种叶片色差值的变化规律 | 第64-65页 |
6.2.2 杜仲2个品种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| 第65-66页 |
6.2.3 呈色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| 第66-67页 |
6.2.4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| 第67-68页 |
6.3 结论与讨论 | 第68-70页 |
6.4 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七章 ‘红叶’杜仲与‘小叶’杜仲叶片的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| 第71-99页 |
7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2-74页 |
7.1.1 研究材料 | 第72页 |
7.1.2 研究方法 | 第72-74页 |
7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4-96页 |
7.2.1 RNA质量检测 | 第74-75页 |
7.2.2 各样品测序结果的统计结果 | 第75-76页 |
7.2.3 组装质量统计及评估 | 第76-82页 |
7.2.4 KEGG pathways分析 | 第82-83页 |
7.2.5 微卫星特征分析 | 第83-87页 |
7.2.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| 第87-88页 |
7.2.7 差异表达Unigene的pathway分析 | 第88-89页 |
7.2.8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验证 | 第89-90页 |
7.2.9 关键基因在‘红叶’杜仲着色不同时期表达模式分析 | 第90-96页 |
7.3 结论与讨论 | 第96-97页 |
7.4 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9-101页 |
8.1 结论 | 第99-100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00页 |
8.3 展望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12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12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