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9-17页 |
1 绪论 | 第17-31页 |
1.1 引言 | 第17-1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8页 |
1.2.1 柳杉锯材干燥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2.2 木材过热蒸汽干燥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2.3 干燥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8页 |
1.3 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| 第28-29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9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6 技术路线 | 第30-31页 |
2 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质量及对微观构造的影响 | 第31-47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7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31页 |
2.1.2 干燥试验设备 | 第31-33页 |
2.1.3 试验方法 | 第33-37页 |
2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5页 |
2.2.1 木材干燥过程及干燥速率 | 第37-39页 |
2.2.2 干燥质量分析 | 第39-42页 |
2.2.3 微观构造 | 第42-4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3 过热蒸汽干燥对柳杉锯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7-63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50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47-48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48-50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0页 |
3.2.1 干燥方法对试样平衡含水率和阻湿率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3.2.2 干燥方法对试样湿胀率和抗胀率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3.2.3 干燥方法对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2.4 木材的动态黏弹性 | 第56-59页 |
3.2.5 木材的结晶度和晶区尺寸 | 第59-6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3页 |
4 过热蒸汽干燥中边界层的研究 | 第63-79页 |
4.1 边界层及控制方程 | 第63-69页 |
4.1.1 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| 第63-65页 |
4.1.2 边界层的控制方程 | 第65-69页 |
4.2 过热蒸汽和常规干燥过程中边界层的研究 | 第69-77页 |
4.2.1 研究方法 | 第69页 |
4.2.2 边界层的流动状态 | 第69-71页 |
4.2.3 边界层的厚度 | 第71-7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5 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传热传质模型构建 | 第79-97页 |
5.1 木材干燥的物理基础 | 第79-81页 |
5.1.1 木材中水分的种类 | 第79-80页 |
5.1.2 木材中水分蒸发机制 | 第80-81页 |
5.2 木材传热传质模型主要参数 | 第81-83页 |
5.2.1 纤维饱和点 | 第81页 |
5.2.2 木材空隙度 | 第81页 |
5.2.3 木材的容积密度 | 第81-82页 |
5.2.4 木材的基本密度 | 第82页 |
5.2.5 木材含水率 | 第82页 |
5.2.6 饱和度 | 第82页 |
5.2.7 木材的有效导热系数 | 第82-83页 |
5.2.8 木材的等效比热 | 第83页 |
5.2.9 木材内部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| 第83页 |
5.2.10 水的汽化潜热 | 第83页 |
5.3 柳杉过热蒸汽干燥的传热传质过程 | 第83-84页 |
5.3.1 传热过程 | 第83-84页 |
5.3.2 传质过程 | 第84页 |
5.4 过热蒸汽干燥传热传质控制方程 | 第84-90页 |
5.4.1 假设条件 | 第84-85页 |
5.4.2 表征体积单元 | 第85-86页 |
5.4.3 建立控制方程 | 第86-90页 |
5.5 传热传质模型的定解条件 | 第90-95页 |
5.5.1 几何条件 | 第90-91页 |
5.5.2 初始条件 | 第91页 |
5.5.3 边界条件 | 第91-93页 |
5.5.4 物理条件 | 第93-94页 |
5.5.5 模型求解因变量耦合关系 | 第94-9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6 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数值解析与模型验证 | 第97-121页 |
6.1 传热传质模型的数值解 | 第99-104页 |
6.1.1 网格划分 | 第99页 |
6.1.2 木材过热蒸汽干燥传热传质模型的差分格式 | 第99-104页 |
6.2 模型验证与分析 | 第104-119页 |
6.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04-108页 |
6.2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08-119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21-125页 |
7.1 总结论 | 第121-122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22-123页 |
7.3 不足与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7页 |
附表 | 第137-139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39-141页 |
导师简介1 | 第141-143页 |
导师简介2 | 第143-145页 |
获得成果目录 | 第145-147页 |
致谢 | 第1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