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维科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| 第11-22页 |
第一节 维科历史观产生的背景 | 第11-14页 |
一、文艺复兴晚期与启蒙运动早期 | 第11-12页 |
二、对笛卡尔方法论的批判 | 第12-13页 |
三、维科学术背景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维科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8页 |
一、诗性人类作为历史主体 | 第14-16页 |
二、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 | 第16-17页 |
三、“复演”的历史发展规律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维科历史观的主要贡献 | 第18-22页 |
一、“论题法”的创新 | 第18-19页 |
二、历史主义原则的确立 | 第19-20页 |
三、人学历史观对神学历史观的终结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维科历史观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间接影响 | 第22-32页 |
第一节 从维科的天神意旨到黑格尔“理性的狡计” | 第22-25页 |
一、维科的天神意旨及其思辨性 | 第22-24页 |
二、德国古典哲学中历史领域的“天神意旨” | 第24页 |
三、黑格尔的“理性的狡计”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黑格尔对维科思辨历史观的完善 | 第25-28页 |
一、哲学与历史的高度统一 | 第25-26页 |
二、人本学的历史哲学 | 第26-27页 |
三、历史终结论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对历史哲学思辨传统的继承与批判 | 第28-32页 |
一、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| 第28-29页 |
二、从外化到感性对象化 | 第29-30页 |
三、从抽象的劳动到异化的劳动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维科历史观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直接影响 | 第32-43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维科历史主义原则与阶级斗争理论 | 第32-38页 |
一、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来源 | 第32-34页 |
二、马克思对维科历史主义原则的肯定与批判 | 第34-35页 |
三、维科阶级斗争理论为马克思直接提供历史领域的理论依据 | 第35-38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历史哲学对维科诗性历史主体的现实化改造 | 第38-40页 |
一、诗性的人 | 第38-39页 |
二、感性的、现实的人 | 第39-40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历史哲学基于维科历史主义原则的现实导向 | 第40-43页 |
一、从现存世界到诗性世界 | 第40-41页 |
二、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| 第41-43页 |
结束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7页 |